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福州市跨江面海 建成区面积“长大”了4.3倍
2008-12-09 22:10:15  作者:陈娟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历“三山时代”“闽江时代”的发展,沿着“东扩南移、跨江面海”规划构想的思路不断扩张,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仅为34.3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如今的182.36平方公里(据2007年统计)。
   
  城市规模实现“三级跳”
   
  三山时代
   
  福州最古老的中心在今天的屏山一带,此后迁移到南门兜。改革开放前,福州中心城市只形成了鼓楼、台江、仓山,整个城市的变化不大。据福州地方志所载:1978年福州建成区面积仅为34.31平方公里。 
   
  闽江时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迁棚屋区工作,此举揭开了结束“三山时代”的序幕。至上世纪末,全市先后改造棚屋区和居民住宅小区500多片,新建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
   
  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福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东扩南进”城市发展战略设想。2000年后,福州进入发展最快时期,城区在短短几年间,范围扩张到了鼓山、旗山和乌龙江,鼓山新区、金山新区、大学新校区相继崛起,已粗具规模,闽江时代随之到来。
   
  跨江面海时代
   
  2004年,福州确定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以及“跨江面海”的战略决策,明确福州将朝一个滨海城市发展。
   
  随着近年福州市实施“东扩南进西拓”城市化发展战略,从1998年建成区面积不足9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近200平方公里。
   
  30年道路里程增长5倍多
   
  据相关部门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道路总长度1094.04公里,道路面积1635.46万平方米,分别是1978年的6倍多和近12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80平方米,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
   
  1978年:道路总长仅175.71公里
   
  1914年,福州市第一条城市道路——福新路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地处海防前线,至1978年,市区道路总长度175.71公里,面积138.66平方米,仅是解放前的2倍,总体上仍相对滞后。
   
  提及当年的道路状况,有着20多年丰富驾龄的潘师傅告诉记者,那时福州道路整体条件都很简陋,以土路居多,铺着沥青或水泥的道路较少,大部分的道路都只有双向2车道,还是机动车和自行车混杂行驶。
   
  上世纪80年代:道路骨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市建设真正驶入了“快车道”。
   
  80年代后,先后扩建了六一路、华林路等10多条主干道以及上百条的次干道、小街巷,初步形成具有城市标志的立交桥、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和“五直十横”为基本骨架,纵贯南北、横连东西的城市道路网络。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城市形成环状道路网络
   
  90年代,我市继续加大建设步伐,形成了在传统“五直十横”的基础上加内环及过渡二环路为环线的现代城市路网。
   
  近十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大刀阔斧地建设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开辟平行于主干道或围绕关键节点的次干道或支路,实施交叉口改造,打通断头路,改造丁字路。重建了解放大桥、闽江二桥,新建三县洲大桥等4座过闽江的大桥。
   
  2001年,五一、五四路动工改造。改造后全线设有8车道,并布设公交专用道。沿线建筑同期进行整治,建设灯光夜景工程。2003年,主城区二环路闭合合,从白湖亭到汽车北站、火车站的出行时耗缩短到20多分钟。
   

【责任编辑:詹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