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从三个“升”中,看福建科技走势

2023-02-16 11:40:37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

微小尺寸氮化物LED芯片、高性能光学元件超精密测控与制造、台风多发复杂海域大型风电场工程、海洋鱼源蛋白加工……日前,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记者15日从省科技厅获悉,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授奖成果中,促进产业提质量、创优势、上规模的项目共168项,占全省获奖项目总数的80.8%,比上年度高出7个百分点,这些项目均已产业化或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3365.8亿元,新增利润431.5亿元;28项一等奖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有20项,占71.4%,比上年度高出8.5个百分点;202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80项授奖项目中,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奖的项目有149项,占获奖项目数的82.8%,比上年度高出4.1个百分点……多个数据的上升,体现出了福建科技新走势。

突破关键领域科技引领产业升级

去年,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CTP技术——麒麟电池,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度再创全球新高,体积集成效率突破至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记者获悉,首搭麒麟电池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将于2023年一季度量产上市。

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完成单位的“动力电池CTP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此次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是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安全和性能的关键,但传统‘电芯-模组-电池包’的系统集成方式由于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导致动力电池难以跨越40%的空间利用率鸿沟。”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吴凯介绍。项目团队打破了行业固有的三级成组设计思维定势,首创“电芯-电池包”无模组CTP系统集成技术,使电池集成效率实现跨越式进步。

翻阅获奖名单,还有许多熟悉的企业上榜:福建圣农、福耀玻璃、福建青拓特钢、厦门金鹭特种合金、紫金铜业、福建雪人……一批我省经济增长领军企业申报的获奖项目,展示了企业在抓增量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一等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占21.4%,新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占17.9%,生态环境领域占10.7%,医药卫生领域占25%,农业及其他领域占25%。此次获奖项目显示,福建科技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已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近年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并通过激励企业创新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作用增强。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居全国第9位。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融合攀升

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业内称之为“死亡之谷”。要跨过鸿沟,就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此次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云-端融合的泛在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项目,由福州大学、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共同完成。该项目成果应用于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生态等相关领域,支撑带动物联网生态产值数十亿元。

“从研发到产业化落地,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该项目第一完成人、福州大学教授陈星介绍,五家单位共同承担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项目、高校产学项目等,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等不同方向协同攻关。

202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80项授奖项目中,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奖的项目有149项,占获奖项目数的82.8%,比上年度高出4.1个百分点,显示了我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

此次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复杂场景的海量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提供各类专项视图资源、数据、服务、共享和协同分析基础,开创了海量视图智能分析平台支撑城市公共安全和多部门协同新格局。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此,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朱顺痣有所体会:“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厦门理工学院立足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联合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厦门美亚柏科长期合作,聚焦视图分析与应用领域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各自团队优势和技术积累,研发的技术和产品通过企业有效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省新修订出台《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全国省级科学技术奖励立法中,率先新增设立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约289亿元,同比增长35%,是2017年的2.8倍,创近五年新高。

激励基础研究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

2021年度省科技奖持续激励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成果,主要分布在数学、化学、生物学领域,反映我省在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几何方程与不变量理论”项目,由福建师范大学王长平领衔的团队围绕微分几何中的几个重要公开问题及相关课题展开研究,取得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厦门大学谢兆雄团队的“热力学亚稳态纳米晶的形成机制与可控合成”项目,首次发现了半导体纳米晶体中光生电子和空穴在不同晶面间的分离现象,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液相化学法合成出高指数晶面裸露的金属纳米晶体。

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2021年度省科技奖强调成果应用积淀,此次3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研究时间都在15年以上。

福建农林大学周顺桂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历经15年探索,以土壤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为核心,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土壤胞外呼吸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创了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新方向,建立了国内首个胞外呼吸菌种资源库,填补了我国土壤胞外呼吸菌研究的空白。

“微生物胞外呼吸理论的出现,改变了微生物电子传递仅局限于细胞内的传统认识,为理解土壤元素循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降解等关键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是当前土壤环境领域的前沿热点。”周顺桂表示,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福建省科技厅等的支持,使得团队能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挑战“无人区”。

科学到技术、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我省持续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研究的支持,使源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悉,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规模至卫生、高校、农业、气象、海洋等领域,基金立项经费从2014年2895万元增至2022年1.4亿元,增长了3倍多。(记者 李珂)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