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

2022-09-23 09:36:54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建宁县溪源乡溪源村杂交水稻制种喜获丰收。 陈震 摄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 熊海栋 摄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素有安溪“西北粮仓”之称的桃舟乡处处是丰收景象。谢旭东 摄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武平县农民在采摘黄金百香果。李国潮 摄

福建:稻花香里“丰”景独好在建宁县溪源乡溪源村,收割机穿梭在田间。 陈震 摄

核心提示

农历秋分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这个专属于农民兄弟的节日里,全省各地正以不同的形式,礼赞丰收,欢庆丰年。

壬寅年的丰收来之不易。从春耕到“双抢”,从“三夏”到“三秋”,全国粮食生产经历了疫情散发多发、国际农资价格上涨,以及前期阴雨寡照、夏秋高温少雨等极端天气考验。

考验面前,福建农业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稳粮惠农政策力度历年少有,粮食种植面积与增收潜力得到深度挖掘,科技服务与生产保障全程护航。

稻花香里,“丰”景独好:春粮丰收到手,夏粮颗粒归仓,占据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三的秋粮陆续迎来收获忙季。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可超额完成。

丰收来之不易

今年的“双抢”,比往年更难“抢”。

“双抢”是南方双季稻产区特有的农事现象。由于水稻生长对光温条件要求高,每年7月中下旬早稻成熟后,农民便要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福建农谚“不插八一秧”“不插超秋秧”,说的正是在福建省西北部地区,晚稻插秧必须在8月1日前完成,中南部地区则不宜超过立秋。此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持续阴雨寡照天气,让“双抢”更为紧迫。

“今年五六月份气温偏低,阴雨日数多,影响早稻生育进程,收割期比往年推迟了近一周。”宁化县石壁镇邓坊村种粮户徐志芳,今年流转了230亩田种早稻。但“双抢”时节,他反而乐得清闲。原来,早在春耕前,徐志芳就与“田保姆”签订了托管协议。

他口中的“田保姆”,正是县里的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农机具120台套,能够提供耕种防收烘等全流程托管服务。

“通过全程托管,水稻种植户每亩可节约成本近200元。以插秧为例,人工一天最多一亩多,人工费少说160元;高速插秧机一天能作业50亩。”合作社负责人伍炳民说,得益于社会化服务规模化与机械化优势,成本低了,效率高了,“双抢”变得更加从容。在宁化,这样的“田保姆”有90多家,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高达86%。在“田保姆”助力下,今年近9000亩早稻不误农时,及时收割。

不仅仅是宁化,今年全省早稻生产都呈现出“两头好、中间差”局面。

“前期水热条件适宜;中期阴雨寡照天气,部分早稻有效穗数减少、结实率降低,收获期推迟;后期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利于早稻灌浆成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杨建榕说,各地一方面加强田间水肥与病虫害管理,确保早稻稳产;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加强“双抢”期间农机具调度,推广生育期较短的晚稻品种,不耽误晚稻接茬生产。在莆田市,种粮户可通过智慧农机平台一键预约农机上门,“一机难求”的情况不再。

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福建早稻顶住了压力。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福建早稻面积146.1万亩、产量61.6万吨、亩产421.6公斤,单产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区中位列第一。

福建粮食按季节分为春粮、夏粮、秋粮。与夏粮主力早稻相比,秋粮主力中晚稻遭遇的是另一种极端——高温少雨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统计,7月1日至8月24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全省平均累计降水量157.2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气象干旱并不等同于水文干旱与农业干旱。由于前期雨量充沛,中晚稻生长期间土壤墒情较好,前一段时间全省主要江河径流量、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都高于去年同期,灌溉基础良好。”杨建榕说,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水利部门科学分配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参加秋粮抗旱保丰收技术培训,及时下达6000万元资金,支持各地抓好应急浇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人工增雨作业等抗旱工作。高标准农田则让粮食生产走出了“看天吃饭”的困境。今年前8月,全省新增高标准农田95.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万亩。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对福建秋粮生产影响甚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750多万亩中晚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各地中稻已陆续收获,单产略有提高。

种粮底气十足

再过10天,邱桂敏家的150亩中稻就要开镰收割了。因为种粮效益低,她曾动摇过种粮的信念。今年以来的利好变化,则让其再次坚定了信心。

今年5月20日,福建日报以《寻找稻香》为题,报道了屏南县新农人邱桂敏的垦荒实践。2016年,26岁的她以返乡创业者的身份,回到老家屏南,在屏城乡南湾村流转了222亩荒地,复耕种水稻。经过几轮开荒,今年复耕面积已达150亩。但山垄田分散破碎,难以机械化作业,开荒与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种粮比较效益低下。邱桂敏几度想过放弃。

但今年,她明显感觉到好消息不断。最大的感受是,稳粮惠农政策在加码。

邱桂敏拿到的一本《2022年扶粮政策汇编》,详细列明了她可以拿到的奖补资金:中央财政在耕地地力补贴的基础上,今年下拨3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省政府去年出台《稳定发展粮食九条措施》,对规模种植早稻并连作晚稻、蔬菜大棚轮作水稻等经营主体进行奖补,省级今年制定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七条措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山垄田复垦种粮;在屏南县,抛荒耕地复垦种粮面积1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规模种粮面积达到30亩的种粮户,每亩叠加补助200元……

“我们推动九市一区和68个县(市、区)配套制定出台了稳粮惠农叠加奖补政策。”杨建榕说,今年福建稳粮惠农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为多年少有,释放出了强烈的重农抓粮信号,“目的就是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让种粮有效益、农民能增收、粮食能增产”。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既要兜底,也要打开市场通路,让好粮食卖出好价钱。通过“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邱桂敏的150亩稻田,还没插秧就找到了买家,并提前拿到了购米款。

2020年,屏南县试水“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每人每年出资2500元认领一亩地,并以复垦地为主要认领对象。秋收时,地块产出的稻米归认领者所有。今年,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60个县(市、区)开展认领活动,累计认领耕地3.4万亩。

除了真金白银的奖补和后顾无忧的市场销路,邱桂敏还发现,村里来了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县里采购了烘干机和碾米机供种粮户使用,迁居城关多年的村民也在农忙时节回村帮工。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社会关注,让她有了更足的种粮底气。

如今,邱桂敏又有了新的设想。在田间举办音乐节,搭建摄影平台,举办插秧节……她希望能够以农田为素材,通过策划文化项目,吸引更多人气,带动本土农产品销售,让种粮有更多增值收益。

自己的种粮底气足了,邱桂敏想带动更多乡亲。9月6日,屏南县召开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出征动员大会。作为首批6名特聘指导员之一,邱桂敏挂钩岭下乡葛畬村、谢坑村。曾经的种粮“小白”,如今的“领头雁”,将带着两个村的乡亲用自然农法种粮、用互联网思维卖粮,挖掘提线木偶、茶马古道遗存等乡土文化资源,发展农旅产业。

潜力不断挖掘

金秋时节的平和县,柚香叠加着稻香。

霞寨镇建设村果农黄长狮原本种了9亩蜜柚,但这几年行情不怎么好。今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老黄将这9亩低效果园去青平整,修筑成梯田,“退果还耕”种上了双季稻,间种黄米、黑米、红米、紫米等五彩水稻。晚稻收割后的冬闲田,还将种上豌豆、西葫芦、芥菜等蔬菜,由当地企业供种包销。

平和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全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但种植结构单一,给当地自然生态带来了一定负担。加上市场日趋饱和,不少低产、低质、低效柚园效益不容乐观。

引导低效果园有序退出,改造后宜粮则粮,既能优化种植结构,又能挖掘粮食种植潜力。今年,平和全县计划“退果还耕”7000亩以上。丰收时节的建设村五彩稻田,不经意间还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支持各地对抛荒山垄田复垦种粮、‘非粮化’耕地还粮进行奖励,鼓励利用边坡地、幼龄果茶园等耕地资源,间作套种玉米、大豆等粮食,引导蔬菜大棚连作水稻,稳妥开展低效茶果园退果退茶还粮。”杨建榕说,福建正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潜藏的耕地资源被唤醒,变身高产粮田。

近日,云霄县东厦镇绿州农业智能温控大棚内,400多亩利用夏闲期轮种的水稻迎来丰收。

“以前,一到夏季休耕便有大批温控大棚空置,不仅浪费,还易出现土传病害等管理难题。”云霄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林炳洪说,推广“稻菜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增收,还能改善土壤连作障碍。按照现行政策,蔬菜大棚轮作种植单季稻60亩以上的,每亩最高奖补100元。今年,云霄全县轮作大棚总面积约1100亩,可增加水稻产量500吨。

在茶叶大县安溪,农田茶园“退茶还耕”集中连片10亩及以上,每亩可补助2000元,今年全县计划还耕12000亩以上。

既要向面积要潜力,还要向单产要潜力。

眼下,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的再生稻示范基地,再生稻已进入再生季抽穗扬花期。上个月,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对这片示范基地头季稻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头季平均亩产干谷857.01公斤。目前,再生季长势比去年更好。两季实现“吨粮田”目标不在话下。

再生稻是福建大力推广的稻作模式。在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水稻头季收割后存活的腋芽可再次萌发成穗,实现“种一次,收两季”,不仅省去了一季的播种插秧成本,还能物尽其用,增加粮食产能。2000年至今,这片再生稻示范片曾4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世界纪录。目前,福建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

“为推进增产增效,我们集成应用推广优质稻品种、水稻工厂化育秧、精确定量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杨建榕说,目前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福建还在粮食主产区建设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以上的技术示范片300多个,带动全省粮食均衡增产。(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雷露微)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