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

2022-07-15 10:00:57来源:福建日报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1957年左右,晋江的中学举办“理论联系实际,田间变课堂”勤工俭学活动。图为学生用竹子编织用具。(泉州市档案馆供图)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1960年,泉州的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劳动,为建设水坝准备材料。(泉州市档案馆供图)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1974年,泉州的小学生参加集体劳动。(泉州市档案馆供图)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叶武平在中选小学(现南公小学)任职期间,将园艺种植与学科教学及德育实践相结合。图为该校学生与种植成功的向日葵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在龙岩永定二中的“远足”主题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合作做晚餐。(受访者供图)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武夷山一中结合茶乡特色,开展“手工制茶”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图为5月27日,学生在学习摇青。邱汝泉 摄

一位老教授所亲历的劳动教育近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白洋村的华优自然教育基地里,白洋小学和白洋华优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农耕实践。林升 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劳动教育的专属记忆。而邹开煌教授的劳动教育记忆,却未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止于“耕地开荒”。

“劳动能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培养良好习惯。”现已69岁的他,长期通过教师身份言传身教,探索出诸多富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并启发了一群优秀教师在“不考核、不评价”的现实之下,让劳动精神在学生群体中发扬光大。

今年9月,劳动课将作为独立课程重回校园。作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首批专家、福建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负责人,他期待劳动教育更加体系化、更加多元化。

3天学习,2天半劳动

1966年5月,我国对学制、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改动。当年9月,邹开煌小学毕业,来到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中学就读。

他的中学课程除了数学、语文、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文艺、体育课外,劳动课的分量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一周上5天半学,3天学习、2天半劳动。当时对劳动课的重视程度,大于语文和数学。”对此,他印象深刻。

彼时的蛟洋中学建有一个农场,还需开垦一片荒地。每逢下农场劳动,同学们便和农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奔波在田间地头。挖地、翻地、平地、插秧、施肥、除草、除虫、收割、晾晒……整套水稻种植流程,一个环节都不落下。

“那时,我们还帮学校砍毛竹和搜集杂木棍。我年轻气盛,别人扛一根毛竹,我要扛两根,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邹开煌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大家自愿参加、团结协作、辛勤劳动,精神可嘉。大家学雷锋、学‘铁人’王进喜,向榜样看齐。这种崇尚吃苦、勤奋坚毅的价值观,深植于我们这代人身上。”

1980年,邹开煌大学毕业,成为福建教育学院一名化学教师。这份工作,看似与劳动教育并无直接关系。“但经历过劳动教育的孩子,都会发自内心尊重劳动,进而萌发出帮群众减轻劳动负担的愿望。”他说。

在福建教育学院,他以办培训班的形式,向全省中小学教师传授化学应用知识。在他看来,农村的落后面貌要用科技知识来改变。

培训班办了一期又一期。一些来自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在他这里学到了化学防落素的加工方法,回到家乡后借此帮助种植户提升了柑橘产量。更多的教师,学成后返回课堂传授“生活中的化学”,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时代的车轮继续向前进。

1985年,国家教委把“劳”与“德”“智”“体”“美”并列为“五育”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

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印发中小学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器材配备目录,规范勤工俭学活动,以确保中小学上好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

到1990年年底,多数中小学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生产劳动基地,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劳动课的基地问题。如江西省、天津市等要求各级政府给中小学配备劳动基地,农村小学每班不少于0.5亩,乡镇初中每班不少于1亩。

而在福建,那些省教育学院培训班上讲授的化学应用知识,也一步步推广到中小学的劳动课上……

“福州小吃”的背后

世纪之交,我国劳动教育又发生了一次大变化。

200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取消了必修课中劳动技术课的单独设置,改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四部分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次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这是彼时全国课改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课程无教材、无专任师资、无现成活动模式,既是课改亮点,更是难点。

根据当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除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外,还专门开设了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

这让邹开煌有了新的施展空间——彼时,福建教育学院派出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培训,邹开煌成了助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合适人选。

2002年下半年,邹开煌受鼓楼区教育局邀请,参与推广综合实践活动。在试点校钱塘小学,“福州小吃”主题实践活动给他及其带领的教育部国培班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福州小吃种类繁多,最出名的当属锅边、芋泥等。”邹开煌介绍,在试点中,钱塘小学的同学们以福州小吃为切入点,在动脑动手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之后的两年内,在他和其他课题专家们的指导下,鼓楼区有13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30%。

2005年5月底,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走进钱塘小学的“福州小吃展”,品尝美味可口的福州小吃,观摩孩子们娴熟地煮锅边、做芋泥。

他们赞叹道:“这是一堂凝聚本土文化的劳动课,锻炼了同学们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合作交流、参与实践、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典型的劳动教育!”

当年,鼓楼区总结经验,编写了一套三册的本土特色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在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指导着全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打造更多示范样本

“福州小吃”主题实践活动试点的成功,激发出邹开煌更大的热情。但数年来的实践,亦让他深知开展这门课程之难。

用他的话来说,“劳动教育课没有考试,没有评价,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就不要。很多人听了讲座会激动,看了学生展示会感动,回去却一动不动”。

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这门课,他把视线跳出鼓楼区,在全省各地寻找更多致力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合伙人”。

2004年,邹开煌在龙岩永定二中了解到,该校以永定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和生存能力体验劳动教育为主线,开展“远足”主题实践活动。

“这种形式很好,但如何将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得更为精细,需要进一步探索。”邹开煌说。

远足路线怎么安排?路程多长合适?露营任务多难为宜?他与时任永定二中副校长的游爱娇反复推敲,最终将实践活动细分为军训、参观革命圣地、考察调研“三农”问题、生存能力体验、篝火晚会、成果展示等环节,并拍摄成视频案例向全国推广。

每次“远足”,不同年级的活动地点、活动主题各有不同。每两个班的学生为一组,每班配一名武警任队长,统一安排每班科任教师与学生同行、同住、同吃、同活动。

活动期间,先由武警组织军训2天;接着远足2天——从学校出发,走10~12公里到达目的地;参观革命圣地后,在大本营统一就餐;接着开始搭帐篷,稍作休息;下午分小组进村入户考察调研;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入农家,到农家购物、联系烹饪地点、分工合作做晚餐;晚上举行篝火晚会,进行才艺表演;当晚在大本营露宿;第二天早起,打扫场地,走回学校;回校后开讲座、作总结,制作电子汇报作品,全班、全校交流评比。

这种“远足”主题实践活动,永定二中每学年都会举行一次,受到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肯定和支持。

在深度参与永定二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那几年,邹开煌依然借助省教育学院平台持续开办培训班。他的劳动教育观,还启发了一位叫叶武平的老师。

彼时,叶武平在福州市台江区瀛滨小学任德育主任兼数学教师,是一位种植爱好者。听了邹开煌强调的“教学做合一”,叶武平很有感触,并开始思考如何将园艺种植与学科教育及德育实践相结合。

随后的10多年间,她在自己先后任职的中选小学(现南公小学)、祥坂小学、台江第四中心小学持续实践,与志同道合的教师们一起带领学生学习种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每学年均拿出多个项目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赛并取得好成绩。

如今,叶武平依然在进行着“园艺种植实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她所在的台江第四中心小学的同学们,能跟着数学老师学习《红叶李扦插实验中的数学问题 》《从“昙花一现”中认识时间》《向日葵中的数学》《园艺中的数学统计》,跟着语文老师学习《花钟》《爬山虎的脚》,跟着美术老师一起对向日葵进行现场绘画写生、对不同季节植物形态变化进行“遮罩动画”……

“如此一来,孩子们初步学会借助所学知识、技能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提升了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这让孩子们深刻感悟到生活中各学科的知识无所不在,从而更加热爱学习。”邹开煌评价道。

他对叶武平的“园艺种植实践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索非常认可,认为该模式很适合城市里场地、空间等条件有限的学校。

“劳动课真的回来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今年1月,我省颁发落实文件,省教育厅发出系列通知。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劳动课至少一个老师,还对场地等方面作了具体规范。劳动课真的回来了!”邹开煌兴奋地说,“一门课程有课标、教材、教师、场地,就可以更好地开展了,再有评价,就能可持续地推动了。”

在此背景下,各地如何精准落实国家、省里的部署?

鼓楼区高楼林立,寸土寸金。不少学校面临“没有施展空间,导致劳动课形同虚设”的尴尬。为此,鼓楼区教育局邀请邹开煌指导当地探索全域推进劳动教育之路。

2020年,区教育局组织教师们自己动手绘制、排版,原创出版了《勤劳动 乐成长》鼓楼少年劳动教育有声书,每节课都有相关的音视频,学生和家长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得课程资源。

为了更加细化地提升孩子们的劳动素养,2021年,在邹开煌的指导下,鼓楼区将有声书升级为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共三册的《福州市鼓楼少年劳动实践成长手册》,设计了“小园丁”“小厨师”“小工匠”“小管家”等劳动课程,用于指导区内各校开展劳动教育。

“用准‘校长’这个抓手,组织一批有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不断教研以求落实。”邹开煌如此总结鼓楼区推进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

不过,他也认为,当前的劳动教育在可操作性、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依然需要解决几个难题:一是制度建设需要更加完善;二是专业教师队伍的短板需要补上;三是课程开发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支持;四是基地、场地建设需要加大力度。

此外,仍有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忽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对此,邹开煌认为,劳动教育应以家庭为第一战场,许多生存、生活的劳动基本技能需要通过家庭培养,让孩子养成习惯,而学校应更侧重劳动知识、劳动精神教育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技能培养,并组织相应的比赛、考核,如此才能全面落实生活劳动和部分生产劳动目标。(记者 储白珊)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