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福建福鼎:非遗线狮舞出新活力

2022-07-05 09:17:05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鼓乐一响、灯光亮起,台上一黄一红两头雄狮威风亮相,双眼放光,并随着鼓点翻腾跳跃,不断上演追珠、戏珠等绝技,激起台下掌声阵阵。前不久,沙埕线狮出现在第三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中,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众多驻华使节、国际友人都充分领略到这一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表现力丰富 表演难度大

沙埕线狮起源于明嘉靖39年,民间又称“抽狮”。最早是民间艺人用纸扎狮子,以家中椅子为架,牵动线索让狮子左右上下跳跃为乐。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现在已单狮变为双狮,需十余人共同操纵表演。因双狮表现力丰富,表演形态热闹喜庆、寓意美好,因此经常出现在各类节庆中,深受福鼎百姓喜爱。

福建福鼎:非遗线狮舞出新活力

“沙埕线狮与其他线狮最明显的不同在于沙埕线狮的个头更大,每头狮子都长近2米、重逾30斤,且双狮口脚灵动,毛皮皆活,动作花样多,表演难度较大。”沙埕镇卫计体文化中心主任刘端富告诉记者,沙埕线狮能呈现出狮子从静到动的整个变化形态,可以生动刻画狮子蹲卧、抓痒、跳跃、咆哮等动态特点,而且狮子会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不断变换动作,还能含球、吐火。而正是因为沙埕线狮表现力极为丰富,因此不论是对线狮的制作,还是对表演者的技巧与耐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传承传统工艺 创新更赋活力

在沙埕镇中心镇区,藏着一个不大的村庄,名为和平村。在这里,沙埕线狮的制作与表演技艺被时代传承,是远近闻名的“沙埕线狮之村”。刘端正就是其中一名具有代表性的沙埕线狮民间传承人。

刘端正告诉记者,沙埕线狮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竹编模型、布包外模、缝制狮身、狮毛、脸部上色到安装锁绳、灯眼,前后有六七道工序。其中关键之处,在于绳索安装的位置。

“沙埕线狮每头狮子需安装8根绳索,分别是头部1根、背部5根和狮身两侧各1根,每个点位都要精确,才能让狮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刘端正说。

在传承传统沙埕线狮制作工艺的同时,近年来刘端正还不断尝试创新,让线狮艺术得以更好地发挥。“以前狮毛用的是羊毛线,但是羊毛线比较重,且易吸水,如果碰到水,狮子就会变沉,不利于表演。现在我用牦牛线来做狮毛,它重量轻,且不易吸水,能更好地保证表演效果。”刘端正说。

除了更新狮毛材质,近年来,刘端正还在灯眼工艺上进行了创新。“沙埕线狮的灯眼以前主要依靠大号电池供电,但有时狮子动作幅度大,容易造成电池脱落、灯眼熄灭。现在我是选用LED灯来制作灯眼,它不易脱落,而且续电能力更强。”刘端正说。

得益于狮毛用料和灯眼工艺的创新,如今沙埕线狮的总体重量较从前减轻了10余斤,且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表演者动作的施展,使沙埕线狮更富有动感与力感。

积极“走出去” 谋划“引进来”

沙埕线狮作为和平村的非遗“特产”,这里的村民,人人都会舞线狮。尤其每逢元宵等传统节庆,和平村村民们便全村“总动员”,接力表演线狮,父子兵、兄弟团同台演出更是稀松寻常。

近年来,随着和平村沙埕线狮表演的名气越来越响,村民们常常都能接到外出演出的邀约。从福鼎到北京,从年节演出到主题活动,沙埕线狮的脚步越走越远。

在积极推动沙埕线狮“走出去”的同时,近年来,福鼎市沙埕镇还在积极谋划“引进来”项目。“沙埕线狮是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沙埕镇重要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之一。接下来,我们想把沙埕线狮、沙埕铁枝、跑旱船等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沙埕民俗活动综合体验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沙埕,体验沙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刘端富说。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