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助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1-11-25 15:18:32  来源:福建日报

  砥砺前行中铺展历史画卷,接力奋斗里续写时代华章。

  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民生短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取得决战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省生产总量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发展潜力充分激活,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高质量发展迈开新步伐。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工人阶级不懈奋斗。产业工人是产业支撑的主体力量,是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是制造强国的有生力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各级党委、政府、工会和社会力量,围绕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推动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大军。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上,广大产业工人要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热情,立足岗位、勇于奋斗,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建功立业。

  从一家民营企业 看成效

  “我们不仅在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在乎‘钢铁背后的产业工人是如何炼成的’。”福建宁德青拓集团董事长姜海洪说,“在青拓,‘产改’和自主创新改变了产业面貌与格局。”

  作为宁德市首批参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民营企业,青拓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在集团工会参与制定的诸多改革方案中,岗位设置方案尤为引人瞩目:“改革后,岗位设置分为管理技术岗与生产岗两大类,不再单设管理岗。”这项改革,让“管理”与“技术”这两条原本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终于有了交汇点。80后孙勇伟2007年入厂从配气工干起,凭借着对技术的钻劲,成为青拓项目攻坚的技术骨干,又因创新成效突出,2017年被任命为青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孙工”到“孙总”,他只用了10年。

  在青拓,有一条从研究院到生产线的“跨界”合作线。2016年青拓集团成立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专门从事不锈钢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工程师和研究员从“合而不同”到融合创新,得益于青拓推行的研发、生产“双轨制”岗位评定晋升制度。

  对于生产一线员工按实习、见习、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7个等级进行能级考核;对研发人员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5个级别进行认证。集团鼓励研究员与工程师基于生产实际开展联合攻关,创新成果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全员按实际贡献大小分配创新所得。刚刚获评青拓创新奖特等奖的“笔尖钢”项目所得的60万元奖金,则由参与其中的研究院与实业股份公司按1∶1比例进行分配,从生产线上的副操作手到实验室里的分析员,共同分享创新收益。

  2018年青拓集团成立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制定了《青拓集团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开展企业内部员工职称评审工作。2019年青拓集团成为福建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的试点企业,包括浇铸工、粉矿烧结工、高炉炼铁工等在内的8个工种成为青拓申报自主等级认定的岗位。今年青拓集团自主认定职业技能等级的职工人数超过2000人。

  从一场劳动竞赛 看实效

  10月31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第十五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决赛落幕。来自全国1180支项目团队经过两天激烈角逐,最终23支项目团队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经过15年的精心耕耘,这项大赛已成为福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参与人员最广泛的IT领域产学研用创新交流平台,截至目前,有4320家初创企业参加。福建省总工会作为大赛的主办单位之一,培育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竞赛方案,有效破除了以往竞赛活动与实际生产“两张皮”现象。

  该方案对竞赛组织方式进行了市场化创新,让市场主体参与到竞赛全过程,从大赛赛题征集、企业专家评审、成果市场转化等多方面着手,增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赛事从设题开始就以实战化方向为准则,分为“公共”和“企业”两大专题,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其中公共专题从产业入手设题,着眼行业大方向,而企业专题则从需求入手设题,着眼细分领域应用,赛题都紧跟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方向。为动员更多企业参与,大赛市场化征集全省100多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赛作品的征集工作,形成以初创企业为主体的参赛格局。

  在每年的决赛评审中,有着300多位IT专家的导师库为评审提供了专业支撑,还有全省业内企业知名人士和资本大咖参与、出席、见证一年一度的“海峡信息赛”。决赛当天,除了评审工作,集人才服务、项目筛评、资本对接、技术支撑、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为一体,打造福建软件行业年度最大盛会。为解决竞赛成果转化的问题,搭建“大赛加油站”,为参赛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和研发空间,对接导师资源、创投机构等,对项目和人才进行深度孵化,开展赴台选拔、创业训练营、创业集市、项目路演等活动,提高项目品质,目前已累计培育创业人才96104人,产值转化近50亿元。

  近年来,省总工会联合相关厅局成立“福建省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组委会”,出台《福建省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和管理办法(试行)》,联合80余家省级厅局、国企和协会,五年共举办223场省级职工技能竞赛,范围涵盖各行各业,直接参赛人数达1500万人次以上。

  从一名产业工人 看长效

  “希望我的建议能为一线工人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更好地迈进。”冯鸿昌说。

  冯鸿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厦门市监委特约监察员、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工会主席、高级技师。

  20多年前,冯鸿昌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得益于单位“比学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提升外语、计算机、机械制图等能力水平,并借由职业技能竞赛的途径,从临时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获得产业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

  为更好地适应智慧港口建设,冯鸿昌就职的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引入了操作技能等级评定的方式,将每个工人的薪酬水平在与操作量挂钩的基础上,进而激励工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技术、提升技能。

  为帮助青年工人取得更快成长进步,以冯鸿昌名字命名的“冯鸿昌工作室”按照“一份师徒协议、一份带教计划、一本成长日记”的运行模式,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攻关技术难题、组织技能竞赛,先后完成了446项技改项目,每年为企业节省维修费用2000多万元。2018年,工作室组织协办了福建省港口职工技能大赛,集团选手包揽所有个人赛项目、团体赛项目的前三名,并分别获得申报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金牌工人”和“技术能手”的机会。

  2018年,冯鸿昌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渠道的愿望更加迫切。他四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提出了有关职业培训、人才评定、技能等级认定、新型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等助推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建议。

  “我愿为产业工人建言。”冯鸿昌这样说。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