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福建:文化大餐 精神盛宴

2021-11-19 09:55:11来源:福建日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福建考察。第一站,武夷山。

  “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在九曲溪畔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品读传承千百年的精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牢记总书记嘱托,福建省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泉州申遗成功,朋友圈都刷爆了。”“能在古城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真好。”……

  今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千年古城泉州,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历经千年,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存在泉州仍然得到精心呵护,活化利用。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更赋予这些遗存和这座古城新的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文物古迹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保护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重若千钧。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今年7月16日,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所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福建省各级各部门遵循总书记指示,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强烈的历史自觉积极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5年来,福建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扩展1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推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5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581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近5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先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我省世界遗产数量达5个,位列全国第2。三明万寿岩遗址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实现了福建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全国五项遗址优秀展示项目之一。泉州永春苦寨坑窑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昙石山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送王船”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现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福建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居全国第2位。

  全省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确立。5年来,福建省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代表性传承人34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位列全国第10;代表性传承人143人,位列全国第5。许多根植于八闽大地的手工艺活态文化,赓续着文化发展的记忆,留住了“乡愁”,也吸引了无数游客,闪耀的福建文脉实现了传承和惠民“双赢”。

  文化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由福建省广电局申报立项的以闽宁对口帮扶协作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央视、多家省级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热播,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和社会各界赞誉。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上,《山海情》获“最佳中国电视剧”等四大奖项,成为本届白玉兰奖最大赢家。

  5年来,福建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大力推动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在攀登文艺高峰上实现新跨越,成为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全国首个“五个一工程”奖实现“满堂红”的省份。闽派舞台艺术、福建戏曲、广播影视、民间工艺等创新发展,在全国的影响力明显扩大。

  福建省牢牢把握艺术人才培养和一剧之本创作两大基础性环节,常态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创新创立文艺精品创作“火花茶会”机制,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精心搭建赛事比拼平台、开展剧本征文活动等,推动一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入选国家重大艺术工程、重要展演并在重要赛事中连获佳绩,部分艺术门类成绩迈向全国前列——

  在戏剧方面,2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福建戏剧实现该奖项六届蝉联;4部作品分别入选2017—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实现四届蝉联;1人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3人连续斩获第28~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梅花奖”十届蝉联;2个剧本荣获两届曹禺剧本奖;12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即“百年百部”计划);3部作品分别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2018年度滚动资助(优中选优);2部作品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在音乐方面,连续获得第13~15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实现九届蝉联。

  在曲艺方面,3人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实现该奖六届蝉联,1部作品荣获“牡丹奖”文学奖。

  在舞蹈方面,当代舞《春会来》以总分全国第一的佳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

  在杂技方面,杂技节目《咏梅——倒立技巧》荣获澳大利亚马戏节唯一金奖。

  文学创作上,“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作品集《去人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该奖我省历史性突破。

  在电视剧、广播剧创作生产方面,以闽西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被业界称为“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广受好评;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绝命后卫师》《可爱的中国》、广播剧《闽宁镇》等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电影创作生产方面,我省在选优题材、讲好故事、拍成精品上下功夫,努力推动福建电影高质量发展,推出了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优秀电影,如《大闹天宫》《古田军号》《樵夫·廖俊波》《谷文昌》《冰峰暴》《误杀》《海门深处》,参与制作和宣发《1921》《守岛人》《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金刚川》等。《古田军号》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风平浪静》《又见奈良》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华语作品仅三部),《大闹天宫》获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艺术贡献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得益于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这5年,福建省持续推进现代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老百姓的文化“菜单”选择更多、品种更丰富,八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迈上新台阶。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四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94家、文化馆97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2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000多家。全省现有国家定级博物馆40家,定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4位。三明市、福州市、泉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创新举办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文化旅游投融资合作专场活动等,搭建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文旅产业实力持续提升。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3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01亿元,两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入境旅游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5位。

  “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全面打响。“清新福建”品牌成为全国第6个成功注册国家商标和全国唯一“商标全要素组合45个全类别”注册成功的省级旅游品牌。

  广播电视产业稳步增长。目前,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达1231家,全省所有省级电视频道和设区市所有电视频道全部实现高标清同播,电视频道高清化率与广东等省份并列全国第一位。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全省现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77个,广播频率93个、电视频道100套,通过无线覆盖方式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6套数字电视和3套中央数字广播节目。

  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超733万户,其中,高清用户超438万户、互动用户超270万户、超高清(4K)用户超104万户,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率达100%。截至2020年末,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5%,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

  电影市场发展健康稳步推进。福建电影制片厂、福建恒业影业等龙头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凤凰卫视、香港银都机构等头部影视企业纷纷来闽发展,特别是随着金鸡奖连续10年落户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断扩大,春秋影业、无限自在等全国知名电影企业相继扎根八闽大地,我省电影市场化体系实力不断增强。

  公益电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以服务好农民、服务好基层为标准,我省严格落实“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要求,扎实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年总场次保持18万场左右、放映队保持790多支。

  2018年起,福建省连续3年以“文艺轻骑兵”“脱贫攻坚优秀影片展映”“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在南平、宁德、三明三地开展电影进乡村活动,推动公益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文化产业已成长为福建省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四射,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大餐”越来越丰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旅游生活的向往,高品质生活的成色更足。(记者 郭斌)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