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持续引起强烈反响

2021-10-01 08:00:15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曾建兵 林晗
  

  福州日报记者 曾建兵 林晗

  9月29日,本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再向“潘局”敬个礼》,讲述潘东升同志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倾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感人事迹。连日来,潘东升同志的事迹在社会各界持续引起强烈反响。

  鞠躬尽瘁护人民利益,忠诚担当铸警界丰碑。潘东升同志从警37年,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献给了公安事业,用生命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榕城各界群众心中树立一座精神丰碑。

  “含泪读完长篇通讯,再次让我想起9月24日晚向他汇报分局相关工作的点点滴滴,潘局长当时问得很细,也提出很多具体工作建议。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通话,他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心里总觉得潘局长并没有离开我们。”台江公安分局局长李良航说,“潘局长非常关心爱护民警,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爱警情怀。潘局长是一位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将基层民警紧紧护在胸前的好党员、好公仆。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潘局长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品质,扎实工作,真抓实干,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为平安台江建设贡献公安力量”。

  “报道说,潘东升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对党忠诚、实干尽责、心系群众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最终积劳成疾,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市信访局综合处处长徐立剑表示,作为一名普通信访干部,我们要学习他身先士卒、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亲民、爱民、为民的质朴情怀,立足信访工作岗位,用真挚和感情对待来访的每一名群众,处理好每一件信访事项,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为群众谋福祉、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和谐稳定贡献一分力量。

  “反复学习了潘局长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对长篇通讯‘工作中的潘东升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对待基层民警,这位铁汉却充满温情、心细如发’这句感触颇深。从警10年来,我一直深刻感受到潘局长‘倾听警声、爱警如子’的暖兵情怀。”鼓楼公安分局东街派出所民警王琦斌说,“作为一名青年民警,我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这得益于潘局长对基层民警的关心关怀,他推出的一系列暖警励警举措,激发了我干事创业的动力。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将牢记潘局长对公安工作的殷切期望,牢记潘局长的殷殷嘱托,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以慰英灵”。

  “看了长篇通讯,真切感受到潘东升同志长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正义的力量、廉洁的精神,为福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徐扬帆表示,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将党的信仰深入骨髓,将榜样力量化为行动,在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服务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良好作风,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但凡关系群众利益事项都努力办理、竭尽全力;学习他廉洁奉公的一贯追求,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政之德。

  “读完长篇通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他,但却真切地感到潘东升同志忠诚履职、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报忠实读者、榕城监狱民警林伙星表示,潘东升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要像他一样忠诚干净担当,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闽山埋忠骨,榕水悼英魂。通读了潘局长的事迹报道后,深切地感受到潘局长自始至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死而后已。他的感人事迹同样激励着我们检察人员忠诚履职,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每一项检察工作中,全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可信!”市检察院宣传和教育培训处科员程慧说。

  “看着一段段文字,带入一段段讲述,不知不觉泪目,这一行,是用生命在书写忠诚,哪有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在负重前行!”“对党和人民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用生命竖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潘局,一路走好!”“潘局一路走好,福州市民永远记住有一位心系国家安全、百姓安危的好局长。”……连日来,网友纷纷在福州日报、福州公安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寄托对潘东升同志的无尽哀思。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