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侯林柄村:山水相融的美地,心之向往的“桃源”
林柄村全景。 林双伟 摄
脱下一身疲惫,我选择带着城市的尘埃行走在林柄村的宁静里,逐梦田园间,当一回农人。
在林柄村,既有被用于闽侯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试点的古厝,还有被全村推广,以遵循自然农法为种植方式的有机种植。赏一眼山水相依、古厝相拥的田园画卷,品一口传统农事后的蔬果香甜,来到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人居环境试点村的林柄村,再适合不过。
古厝新用 “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
林柄村位于闽侯县白沙镇西北面约7公里路程,村域面积约1.6万多亩,四面环山,园溪、林柄溪穿流而过,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村庄。特别是经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后,让原本绿色的村庄变得更加迷人。
林柄村全景。林双伟 摄
炎炎夏日,在村委会门口,满塘的荷花竞相绽放。放眼望去,只见荷叶如扇,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舒展盛开美不胜收。微风吹拂,阵阵幽香扑鼻而来。田野之中,一株株果蔬幼苗茁壮成长,一片片翠绿,把乡村田园打扮得分外妖娆。各色花儿次第盛开,花间蜂蝶飞舞。林柄溪从村庄旁边蜿蜒流过,一阵微风轻轻吹来,镜子般的水面泛起了一层层波澜。在林荫下驻足,任凭思绪飞翔,轻抚林荫道旁的花草,嗅醉人的芳香,听着池塘里鸭子的叫声,令人陶醉痴迷。
若想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选择位于村庄尽头的云堡寨。幽谷、奇峰、危崖、怪石、瀑布、深潭、异洞等嵌于其间,并流传着割藤盼子、云龙入海等传说,非常值得打卡。但村里最不能错过的景点,还要属那几座保存完好,并被修缮一新的古厝。
林柄李宅 。林双伟 摄
林柄李宅,坐东向西,为合院式民居,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七间并前后廊,进深六柱,被称作是清代木构民居建筑中的“活化石”。经过重新修缮的李宅,不仅布置有多个书架,还有用以开展国学课堂所用的桌椅。原来,李宅作为闽侯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试点,以社会“认养”的方式,正作为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展示推广基地。在厅内摆放的一宣传海报上可以得知,这里曾开展根雕技艺展示、闽剧表演、角梳工艺等非遗系列体验活动。正所谓“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
“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 。林双伟 摄
另一座特别的古厝,当地称之为“横头厝”,即所谓“横头假正厝”,正如它这生僻的名字一样,这种构筑做法在福州地区古民居建筑中十分罕见。踱步在廊下,建筑设计之巧妙,构件纹饰之精细,令人不由心生赞叹。
“横头厝”。林双伟 摄
在我看来,林柄村的景象,便是一幅山水相依、古厝相拥、白墙青瓦的田园画卷。
有机种植 惬意田园生活令人向往
走出古厝,偶遇耕耘了一上午的农人正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他们扛着锄头、挑着簸箕,在乡村的林荫道上漫步,我紧随其后,不时能够闻到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家庭农场。林双伟 摄
距离古厝不远的地方,便是一处名为佳美的家庭农场。农场内,不少前来研学的孩童正体验着传统农事,好不热闹。
不打化学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主要种植本地、当季的蔬菜,通过间混套种、粘虫板,以及必要的少量生物农药,实现减少虫害。土里的肥料是处理过的秸秆和鸡鸭牛粪,并靠蚯蚓松土堆肥……这种独特的种植方式,也让久居城市的我为之惊讶。农场主魏长称之为有机种植方式。
林柄村地形多以山地和低洼地为主,农业生产所需的大型机械无法入场,长期以来,村民依靠最原始的农耕方式种植水稻和果蔬。市场批发、商贩收购的方式,总让农民的收入随着行情时喜时忧。有机农业的推广,也让林柄村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美了,游客也更多了。
家庭农场。林双伟 摄
尝上一口有机种植的西瓜,格外的香甜可口。并且未经农药管护的水果,吃起来,还更多了一份绿色和安心。和一同参与社会实践的孩童一同挥锄刨土,体验挥汗如雨的感觉,身心得到了解脱。
田园乡村风景是幅美丽可爱的画卷,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田园乡村是一首悦耳的歌曲,让我听不厌倦。
果园里,果子挂满枝头;菜地里,各种菜品长势喜人……一年四季,林柄村都有采摘不完的果蔬。作为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代表,魏长在这里一待就是11年。如他所说,耕种的时候,当你一头抬头就可以“悠然见南山”。想休息的时候,就在农场旁的小屋里歇下,和大家一起挤坐在那木椅上吹牛皮、讲故事,虽不讲究但接地气。这样惬意的田园生活,岂不是每个人心中最为向往的“桃花源”吗?
心中最为向往的“桃花源”。林双伟 摄
(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