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七一勋章”获得者林丹:一片“丹心”为人民

2021-06-30 00:49:30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 蒋雅琛

  29日上午,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走进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受领“七一勋章”。当福州市的大街小巷都在对此津津乐道之时,让我们走进林丹工作的军门社区。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这是1995年4月,习近平同志送给军门社区的一副对联,借此褒扬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的好做法。

  社区的蝶变,离不开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离不开社区党委书记林丹的多年付出和创新探索。扎根社区40余年,她始终一片“丹心”为民爱民,当好党的“传声筒”、群众的“服务员”,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创新探索 回答“三个如何”时代命题

  “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军门社区时,提出了“三个如何”的要求。如何回答好这个时代命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宝金调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听取了林丹等一众社区党委书记的意见建议后指出,要深入践行“三个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培育更多治理特色模式,让社区更有温度更有品质。

  牢记嘱托,林丹带领社区干部围绕“三个如何”不断展开积极探索。

  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林丹提出,社区协商不是社区的“一言堂”,而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群言堂”,要打造一个让群众畅所欲言的平台。每月10日的“居民恳谈日”应运而生,每到这天,林丹就会邀请各职能部门来到社区,一起破解居民关心的问题。

  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林丹在“一老一少”上下足了功夫。将社区“养老服务站”升级为“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涵盖机构照料、社区照料、居家护理的综合性服务;开设“4点钟学校”,解决了孩子放学后没人接、无处去的问题。

  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林丹在这方面也频频发力:率先在社区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务,用好数字福州的技术优势,搭建“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片长制”网格化管理……

  “三个如何”,是林丹多年来探索社区治理和创新社区服务的一条主线。发端于军门社区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是城市基层党建的示范,现已拓展为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得到民政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获评“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躬身服务 深化近邻党建

  10年前,她率先在全市探索实行了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并通过设立“党建联盟”,使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工作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在近邻党建工作中依然发挥着大作用。

  “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打心里感激林丹书记、社区和爱心企业。”老吴激动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他文化水平不高,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并照顾老人。好不容易,妻子怀孕,他却发愁了。“我们有了孩子后,本是件开心事,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如何养孩子?”

  怎么帮扶老吴?林丹反复琢磨,决定把党建工作融入帮扶助困。一边为老吴申请了社区公益岗位,又帮他的妻子协调了一个夜市店面。经社区牵线,辖区党建联盟单位与老吴一家签订了帮扶协议,每月给予生活资助,逢年过节还上门慰问。老吴的儿子上了大学,林丹又牵线共建单位每年送上6000元助学金,解决了学费问题。老吴说:“如今生活条件有了大改善,我们对幸福生活也有了憧憬。”

  当不同领域、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同一屋檐下成为“一家人”,社区治理便有了强大合力。

  军门社区常住居民约3500户,人口1.3万余人,如何更好地开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林丹将持续深化近邻党建作为突破点,发动社区党委下辖15个党支部,300多名党员,把党的动作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解决居民身边事。

  如今,社区68座楼院进行了全面提升,引进了品牌物业开展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服务,建立楼栋党小组、物业公司、网格员、楼组长等多方联动的治理机制,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精细化治理同步推进。智慧小区初步形成,居住质量大幅提高,邻里亲如一家。

  在林丹的躬身带领下,军门社区党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80多项集体荣誉。社区成立的“林丹党代表工作室”“林丹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更为福州市培养了一批批社区工作者,为福州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

  坚守初心 永远当好百姓的服务员

  50年间,一座座旧楼房换上新颜,一个个新生儿长大成人,林丹数次放弃了高薪聘请,放弃了街道提拔,始终是群众口中的“小巷总理”。

  “在军门社区工作了半个世纪,社区里的每一点变化我都记在心里。其中最让我高兴的是,困难群众一一重新扬起了笑脸。”林丹说。

  在“同人助疾”爱的循环辅具回收维修借用服务中心工作的李星就是其中之一。曾经,李星因先天残疾找不到稳定、体面的工作。“我和我爱人都是残疾人,女儿出生时我又下岗了,家庭入不敷出。”李星说,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林丹找上门了。“她说‘我们帮你申请低保’的时候,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很快,李星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工作也走上正轨。如今,他不但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还主动向林丹提出免费为邻里提供维修服务,“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我也想力所能及帮助别人。”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军门社区居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只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必定有我们小巷总理的身影”。

  林丹先后当起8名孤寡老人的“女儿”,长年累月照顾他们生活起居,让老人们体面地走完人生;她不顾家人反对,收留无家可归的刑满释放人员,帮忙找工作,让他重新融入社会;她关注贫困子女就学,用每月不多的工资助力他们实现“上学梦”……“林丹书记把居民当做亲人来对待,把社区当做家庭来经营。居民的琐事、难事、烦心事,她件件当做了自己的大事,却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轻了。”军门社区党委副书记谢榕说,林丹常年沙哑的声音就是这么来的。

  去年11月,林丹刚做完咽喉息肉手术,声带严重受损,连吞咽都十分困难,医生建议她至少休养一个月。然而出院后的第三天,林丹就投入到社区工作中。“不能说话,我可以写字与群众交流,用行动服务群众。”

  “我现在最怕自己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当不了百姓的服务员。”今年73岁的林丹依然不愿意放慢走街串巷的步伐,“鲜花掌声也好,红地毯也罢,在居民需要时,永远当好服务员,这才是我的人生价值。”

  (福州日报本报记者 莫思予 蒋雅琛)

【责任编辑:卓德华】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