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从朱熹的“国以民为本”说起

2021-03-23 00:54:5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春日武夷山,佳木秀而繁阴。朱熹园坐落其间。

  800多年前,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于此创建武夷精舍,构建理学体系,将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承创新,民本思想就闪耀其中。

  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考察。让我们一同走进朱熹园、走近朱熹,体会此行深意。

  以百姓心为心,不要做官当老爷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引用朱熹《论语集注》中这一体现深厚民本思想的名句。

  绍熙元年,朱熹到任漳州。当地地主吞并农民耕地,税额却不随地划转。眼见失地农民遭受剥削,朱熹提出核实田亩、随地纳税的“经界”之法,但终因损害地主利益未能推行。他辞官抗议。

  一心为民、以百姓心为心,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看得透彻。

  2004年,《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过一篇题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短评,文章作者哲欣正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借这副对联语重心长地说, 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2019年在江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人民情怀,字里行间。

  察民疾苦,干在实处

  朱熹有恤民之心,也擅安民之法。淳熙八年,浙东久旱不雨,饥荒百年不遇。朱熹到任后,拨米拨钱赈济灾民,减免缓收灾区赋税,奖赏救灾富户,惩办救灾不力者。多措并举,救民水火。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发现并解决群众困难,体现民本思想,更考验矛盾解决能力。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之一。

  认识到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1928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改变封建土地关系,激发苏区群众生产热情,使他们发自内心拥护党领导的工农武装。

  习近平同志曾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插队时,打坝、修路、办沼气这些重活累活,只要乡亲需要,他就苦干实干。

  2002年在调研林改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直击痛点,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其后推行的确权发证等改革让林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2020年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人民情怀,经年不变。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策

  朱熹云:“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虽体现民本,但从论证逻辑看,其目的仍是维护“君之尊”,没能跳脱君民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有其局限性。

  而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人民情怀不仅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弘扬,其内在逻辑也具有更彻底的进步性。

  革命年代,500多万支前民工靠肩挑、车推,将军需物资运到淮海战役前线;改革肇始,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去年,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征求意见,百万留言被提炼成千余条建议用作参考……

  “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拜人民为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

  人民情怀,化于心践于行。

  (策划:杜尚泽 撰文:王洲)

【责任编辑:陈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