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六旬老人重拾技艺 闽侯传统竹编后天绝活再现

2020-12-10 09:53:3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木易 石美祥
  

六旬老人重拾技艺 闽侯传统竹编后天绝活再现

谢瑞国制作的竹制花瓶。

  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

  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最近这几天,家住闽侯鸿尾乡桥头村的65岁老人谢瑞国特别忙碌,他正努力重拾已荒废30多年的传统竹编手工艺。

  12日,“了不起的匠人 2020首届闽侯技艺传承大赛”将举行决赛。大赛由闽侯县委宣传部、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闽侯县文化馆、福州晚报承办,闽侯闽都民俗园管理服务中心协办。当天,谢瑞国将和其他7位来自鸿尾乡的老艺人,展现这项传统竹编手工艺绝活。

六旬老人重拾技艺 闽侯传统竹编后天绝活再现

谢瑞国正在制作竹制花瓶。

  备战:

  看成品觉得简单 实则很考验功力

  截至8日24时,本届大赛全国网络海选结束,包括谢瑞国在内的8位老艺人入围本届大赛闽侯传统竹编技艺组的决赛。

  昨日记者见到谢瑞国时,他正在家中和林良真一起做决赛前的准备。

  “竹编这行,我曾干了10多年。年轻时,这样的花瓶一天能做5个,现在手不灵活了,只能勉强做两个。我们这组8个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虽有经验,但可不敢怠慢。”谢瑞国指着手中的竹制花瓶说道。一件竹编制品,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至少十几道工序,看成品觉得简单,实则极其考验功力。

  就拿破篾来说,操作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简单的篾刀。只见谢瑞国持刀在厚度不到2厘米的竹条上挥舞,薄至1-2毫米的竹篾从竹条上分离出来。这样的手艺,除了要靠膝盖紧紧卡住光滑的竹子,还要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劲,才能保证竹篾厚薄、粗细均匀。这一过程,可是凝聚了他数年时间所累积的经验。

  荣光:

  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鸿尾乡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该乡有组织的竹编生产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并由此产生出一项专做竹编的职业——篾匠。

  当时有意从事篾匠职业的,大都从15岁左右开始向老师傅学艺,主要学习制作传统特色的花瓶、竹篮、果盒、藤艺等工艺品。

  “那时候,如果能到乡政府办的竹编工艺厂上班,就好比如今考上公务员一样让人羡慕。”谢瑞国说。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鸿尾竹编工艺厂通过不断提升工艺品制作水平并创新产品,在各级创新产品展示评比中屡屡获奖,享誉全国,还打开了国际市场。后来,鸿尾传统竹编手工艺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状:

  老艺人已不足百人 年龄都在60岁左右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美的竹编制品由于人工成本太高、耗时太长而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手工和机器打造相结合的木制、铁制工艺品。

  风光一时的竹编工艺厂随之逐一解散倒闭,谢瑞国等篾匠也转行了。

  鸿尾乡综合文化站温启端告诉记者,近40年过去,曾从事竹编制品制作的老艺人大多数已离世。鸿尾乡传统竹编手艺人已不足百人,年龄也都在60岁左右。

  为此,从2018年7月开始,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鸿尾乡开始有意识地突出传统竹编手工艺,聘请谢瑞国、林良真等老艺人,对这个省级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传承。此外,鸿尾乡综合文化站通过在不同的场合展示新制作的竹编工艺品,来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同时,开展“鸿尾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生抓起”活动,希望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一些尝试。

  对于12日的决赛,谢瑞国等人很期待,希望让到场的评委、市民能够好好领略鸿尾竹编的精彩技艺。

  评委:

  海选作品水平高 手法丰富

  “闽侯长期以来就是福州一个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基地。这个大赛,对于推动闽侯地区的传统手工业发展以及振兴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大赛的全国网络海选评委之一、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王晓戈说道。

  王晓戈认为,谢瑞国、林良真等人的作品在记忆层面的表达,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在手法的丰富性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他认为,此次大赛的开展,一定会极大地增强传统手艺人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并对闽侯地区传统工艺的传播和技艺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马春林】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