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汛救灾创造良好信息环境
防灾减灾,不仅要防止各类现实小灾酿成大祸,也要防止各路谣言扩散传播扰乱人心,徒增不必要的防灾成本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降水总量多强度大、山洪地质灾害多、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当此之际,增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万众合力,对战胜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轻因灾损失,至关重要。
“京津冀辽将迎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苏州中心漏水坍塌”“上海公交进水当船开”……有媒体梳理近期汛情谣言,并集中进行辟谣,受到各方欢迎。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可能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还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这是谣言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一些谣言配着看似“科学”的分析、“确凿”的影像,利用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心关切进行传播,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防灾减灾,不仅要防止各类现实小灾酿成大祸,也要防止各路谣言扩散传播扰乱人心,徒增不必要的防灾成本。
消减谣言存在空间,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因为专业、地域、眼界等各方面限制,公众往往难以判断许多网络信息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帮助公众增强对谣言的辨别能力。不久前,一个“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今年会有各种巨大灾难”的帖子,在自媒体平台大量传播。对此,气象专家“硬核”辟谣,消除了公众的疑惑。与公众个人发布、随手转发不同,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与核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不妨通过官方网站动态滚动、及时联络媒体发布等方法,随时更新相关进展,最大程度、最快速度保障公众知情权。
提升科学素养,有助于增强公众抵抗谣言的“免疫力”。“暴雨山洪来了怎么办”“今年梅雨为何‘脾气’这么大”“‘七下八上’为何如此多雨”……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推出一系列防汛科普动画,通俗易懂,方便传播,形成了广泛影响。部分汛情谣言之所以能鱼目混珠,钻的就是公众对于汛情认知存在盲点的空子。对此,必须扩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此外,作为传播载体的平台也需要担起责任。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大都已经开通辟谣功能,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查询。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的辟谣数据库,只用输入“汛情”二字,便能轻松查证近期广泛传播的汛情谣言。技术越来越进步,谣言治理也越来越从容。值得注意的是,“动动手指”随手传播虚假气象灾害灾情,可能已经涉嫌违法违规。公众务须增强法治意识、媒体素养,多从职能部门、正规渠道获取汛情信息,不做谣言的助推者。
防汛救灾容不得丝毫放松警惕,阻止汛情谣言的努力也需要久久为功。面对多发易发的极端天气和严峻复杂的防汛救灾形势,只有各方协同、众志成城,才能筑牢抵制谣言的堤坝,为防汛救灾创造良好氛围,为科学安全度汛提供保障。(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7日 05 版)
- 致鼓楼区居民朋友的一封信(2022-06-06 17:37:19)
- 福建省防指启动防暴雨Ⅲ级应急响应(2022-06-06 14:55:11)
- 致仓山全体居民的一封信(2022-06-06 13:28:57)
- 罗源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2022-06-06 13:28:57)
- 今日正式上线!福州邀你讨论这项重要议题!(2022-06-06 12:51:05)
- 《网络安全法》施行五年以来,取得哪些成就?(2022-06-04 18:24:38)
- 冒充“白富美”诱客投资1460万元 网络交友诈骗团伙被端(2022-06-02 11:06:26)
- 网络安全法施行5周年:网络家园如何变得更安全(2022-06-02 11:06:26)
- 美网络司令部司令:曾对俄发起“进攻性”网络活动(2022-06-02 09:39:58)
- 广电总局:不得发布引发粉丝互撕、拉踩引战等有害信息(2022-06-01 15: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