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以绿为底细描画 发展保护两相宜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2020-01-04 14:00:07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孙漫 邹家骅 叶义斌 郑帅 张人峰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连江推进规模养殖进军深海。图为渔民在黄岐湾外检查扇贝生长情况。福州日报记者 邹家骅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重要要求,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市发改委(生态办)积极履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牵头抓总的职责,加强工作部署推动,积极开展专项督查,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落实。截至目前,按省里统一部署,我市已全面完成2016年至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6个方面、24项重点改革任务、31项改革成果,2019年17项生态文明体制深化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我市连江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经验和创新水系综合治理经验被选为典型经验作大会交流。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福州生态文明建设挥出的厚重之笔,让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着绿意。

  在城外,依托全省首部“专属”控规——《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20年)》,89个项目在永泰、闽清、闽侯、长乐等四大试点区域展开。截至目前,39个项目顺利完工,形成了长乐闽江河口湿地流域性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等一批精品示范项目。在城内,作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五城区388平方公里范围也聚焦修山水文脉、补民生短板等重点,加速打造“生态典范、幸福标杆”。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是林则徐笔下的优美诗句,用它来描绘越变越美的福州城,最恰当不过。在这里,你能找到芦苇摇荡、绿水悠悠的湿地,还能踏足绵延不断的水脉,更有浪飞鸥翔、风光旖旎的“海上画廊”。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生态成为福州发展的“底色”。

  守好城内城外的青山绿水,护好闽江沿线的宝贵生态,成了福州人一直扛在肩头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围绕闽江流域(福州段)及中心城区水环境污染、山体受损、水土流失、浅山沿海地带水安全隐患及单一林相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潜在威胁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水系治理、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全面推进。

  随着城区主干河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展开验收、各县区年度项目陆续完成,摁下“修复键”的福州城,正尽情展现花城的妖娆、水城的灵动、绿城的葱茏。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试点。图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福州日报记者 张人峰 摄

  1.退治有道 守护生态绿底

  生态红线就是“高压线”,绝不能越雷池一步。福州对于生态红线的坚守,从没有“下不为例”的说法。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在建的东湖湿地公园,福州正用最真的感情、最严的措施,做好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作为福建省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同时也是“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闽江河口湿地地处福州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总面积2382公顷。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为保护区内的突出问题。

  “要把‘入侵者’全部清退!”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柯康生告诉记者,除划定约750亩的核心保护区域,严禁外人进入外,保护区内的养殖塘也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变身适宜水鸟在高潮位时停歇的栖息地。

  面对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工作人员因地制宜采用“物理除治”法,还聚焦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在互花米草的“居所”种上红树林(秋茄)、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芦苇等乡土植被。

  “灭草”也有讲究。柯康生介绍,经系统梳理,保护区内计划清除互花米草1800亩,进行乡土植被恢复1300亩,为营造水鸟觅食栖息环境,剩余500亩将保持光滩。按计划,今年这些“入侵者”将基本完成治理,让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在建设中的滨海新城,生态保护始终被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作为闽江口大区域难得的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鸟类栖息地,地处新城核心区的东湖湿地公园已迈开建设脚步。和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样,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据了解,该公园总面积达14.47平方公里(1447公顷),先行动建的启动区生态修复工程约66.9公顷,已交地部分将在春节前完成。

  守好了海边的保护区及湿地生态,山里的保护区同样值得关注。位于闽清县西部的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江干流上唯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福建省“三纵一横”生态廊道体系中最主要的栖息地节点之一,更是闽江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守好这一难得的生态空间,保护区里同样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退行动。

  “清退的对象,有各类生产型企业,还有此前遗留的废弃厂房、生产设施、砂石场等,要把原生态还给保护区!”保护区办公室主任黄永辉介绍,减少保护区内的生产活动,能从源头上杜绝所在区域野生动植物受到的固体废弃物、废水排放、噪声污染和人员侵入等外源性的直接干扰,守住保护区宁静祥和的“红线”。

  在绿色屏障内,黄楮林保护区还将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样板,补足宣教、管护、监测、配套设施不足的短板。据了解,清退后的适宜地块,计划改建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野生动物救助站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让更多市民游客在了解保护区的基础上,一起护好保护区的宁静祥和。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罗源北山红树林公园已成生态旅游新名片。通讯员 刘其燚摄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青山环抱的福清东张镇少林村。福州日报记者 叶义斌摄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闽江河口湿地成鸟类乐园。福州日报记者 郑帅摄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奥体周边的飞凤河。福州日报记者 叶义斌摄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东湖湿地公园一期启动区效果图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生活垃圾分类屋在五城区全面铺开。福州日报记者 叶义斌摄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梅峰郊野山地公园。福州日报记者 叶义斌摄

  2.建设有序 增添生态亮色

  一边是严守底线的全心呵护,一边是讲求章法的有序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天生丽质”的福州城,也在城市“双修”工作中不断探索,力求让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随绿意和水脉一同延伸。

  以水为“笔”,画出榕城美景。面对107条主干河道和49条支流,福州展开“一盘棋”治理。通过“系统、综合、生态、全面”的方法,实施清淤疏浚、新建截污及调蓄系统、生态修复等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目前,超100条河道完成治理,建成区44条黑臭水体消除,河长制及各项管养措施也逐步落实到位。随着涉水短板逐步补齐,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2018年福州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眼下,主干河道已陆续完成验收,转入长效管护、智慧化运营的新阶段。

  以绿为廊,串起生态家园。在优良“绿底”的基础上,福州紧紧围绕市民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推进“绿进万家·绿满榕城”项目,持续推进串珠公园建设,大力拓展城市休闲空间,让市民畅享绿荫。

  结合城区水系治理,福州持续“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建设特色滨河串珠式公园。按“一个不少于、六个不能断”的要求,连续不断、纵横交错的城市绿色通道、生态走廊、人文空间被加速串起。据了解,2019年我市已累计在市民家门口建成串珠公园203个,滨河绿道455公里,新建改造提升公园绿地约3800亩。

  除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河景观,福州还精心“装扮”起68处道路串珠式公园、47处社区串珠式公园等,织起市民身边的公园绿地网络。

  “以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我们通过精准补绿、绿色庭院打造、城市公园改造等,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市园林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我市累计梳理林荫道291条、整治边角地223处、屋顶绿化104处、墙体绿化89处、最美街巷25条,让公共休闲空间系统更整洁、有序、舒适、优美。

  3.修复有法 唤起美丽活力

  地处鹤林片区西南部的瑞城花园,是个“18岁”的老旧小区,但小区内却处处呈现“新意”。这里有绿植成荫的雨水花园、彩色的透水路面,还新增了道路照明、健身休闲设施等。“大雨天不积水,中小雨不湿鞋,晚上回家也不用摸黑,这安全舒适看得见!”小区物业主任林建铭说,让居民欣喜的改变,得益于一场海绵改造。

  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福州打响了持续3年的“海绵大作战”,以三江口、鹤林片区为“圆心”,用修复手段,筑起自然、生态、绿色的美好图景。

  福州聚焦城市排水源头,对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从天上到地下”的改造。为控制面源污染,增加大量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设施,还展开“修旧布新”和雨污分流,让“管随路走”变为“路随管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排水不畅、雨污混接、内涝积水等“短板”被一一补齐。在水系治理时布下的滨河绿道及近3000亩串珠式绿地,形成集“风廊、水道、绿带”为一体的城市海绵空间,显著缓解城市涝情。

  据了解,试点工作推进以来,福州共提升景观绿化面积14.5公顷,整理新增各小区停车位1500余个,新增休闲空间近200亩,惠及片区内15.2万市民。目前,试点片区内267个项目已全面完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试点建设目标已初步实现。

  生态的多点修复,也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项目中得到体现。“留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闽清、永泰将目光聚焦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森林,展开封山育林、林权赎买试点、林分改造等,让森林环境稳定和谐,绿意更显、绿质更佳、“新绿”不断。

  在闽清,黄楮林保护区内7600亩林地将在2020年内完成赎买,因地制宜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并进行适度更新,有效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在永泰,商品林“私有”变国有,不仅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林分质量也不断提高,让森林在涵养水源、蓄洪滞洪、减少水土流失及改善、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积极效用。

  针对水环境污染、安全等“短板”,闽侯、永泰探索流域“打包”修复,围绕脆弱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雨污水管网等展开全方位的“健康保卫战”。岸线管理、水环境改善、河岸修复、滨水生态环境、管网及污水厂建设……“建管合一”的新模式,筑起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新格局。

福州全力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

  通过“海绵改造”的老旧小区瑞城花园,配建了雨水花园、彩色的透水路面。福州日报记者 叶义斌摄

  4.创新有术 走好发展新路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中央赋予福建、福州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守好“生态底”、打好“生态牌”、算好“生态账”的同时,福州更打好“创新牌”,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选择中,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州步伐”。

  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作为46个先行先试重点城市之一,福州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2019年5月,福州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9月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四定”工作。其中,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创新垃圾后端处理设施建设,聚焦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目标,项目涵盖所有生活垃圾处理体系,2020年底前全部建成,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

  规划是项目开展的前提,福州创新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新机制,将5716平方公里(不含中心五区)闽江流域(福州段)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制定全省首部“专属”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望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通过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福州重新组建了生态环境局,顺利完成了永泰商品林赎买、闽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长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3项试点改革任务。截至目前,按省里统一部署,2016年至2018年涉及我市6个方面、24项重点改革任务及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

  在做好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海上福州”建设重要区域——连江县,依托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成为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典型案例,更是全省3个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之一。通过一张摸清“家底”的表格和一套显示“身价”的系统,串起“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改革的“连江模式”,更走出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贵州召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连江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经验还被选为典型经验,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眼下,福州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还在持续推进。通过摸清各地土地、林木、水及海洋等主要自然资源“家底”,加上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不断完善,让企业拥有的“生态产权”种类越来越多,更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柯美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