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五年努力达共识 南安诗山百年番仔楼“调志楼”移交政府

2019-12-14 17:17:15  来源:泉州晚报
  

  签字、盖印、握手、合影……12日下午,一座历经百年、镌刻慈善基因的华侨番仔楼“调志楼”(又名“宏潮楼”)由华侨后代手里,正式移交给南安诗山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真好,希望调志楼能在政府手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使用,延续它的使命。”专程从香港赶来的楼主陈宏调的孙子陈昌华既不舍又高兴地说,这也是对先人遗志的最好继承。诗山镇镇长刘金田将一幅写有“弘扬先辈风范 传承优秀文化”的牌匾送到陈昌华手里,郑重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们一定修缮、保护、使用好调志楼,并立碑讲述它的历史和今天移交的这一刻”。

五年努力达共识 南安诗山百年番仔楼“调志楼”移交政府

  调志楼内景

五年努力达共识 南安诗山百年番仔楼“调志楼”移交政府

  建筑风格富有特色的调志楼

  为慈善而建 开办南安第一所幼儿园

  “调志楼是诗山百年名楼,也是一座富有特色和底蕴的番仔楼。”移交仪式上,泉州市侨史学会副秘书长洪顺兴介绍了调志楼的历史。

  调志楼1921年冬始建,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上下两层,木石结构,共33间房间,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创建人陈宏调(字宏潮)(1889-1967年),幼时家寒,后往菲律宾吕宋投靠亲友谋生,艰苦创业,成为知名的菲华侨商和侨领。事业有成后,陈宏调急公尚义,积极为振兴家乡教育、开启民智奔走呼吁。

  “调志楼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教育之用。”陈昌华说,爷爷建好调志楼后,就返回菲律宾,把调志楼用作开设“进化幼稚园”,收留乡民寄托的幼儿。洪顺兴介绍,《南安县志》记载:“1922年,诗山镇霞宅村陈宏潮在‘宏潮楼’(即调志楼)开办南安第一家幼儿园。”

  后来,陈宏潮将菲律宾的生意交由亲属打理,自己带着子孙回到诗山定居。此时,他也只住在二楼,把一楼留作幼儿园之用。陈昌华说:“我小时候也在这里上的幼儿园,当时这里至少寄托着12名幼儿。”

  洪顺兴介绍说,陈宏潮早年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贡献突出,曾获政府授勋表彰。后又任职华侨北伐后援会,奔波筹款,援济北伐军。陈宏潮在抗战胜利时返回菲律宾,被推举为归国华侨代表出席各种庆典,为振兴家乡教育奔走筹资。在家乡,除开办幼儿园外,还参与创办鹏峰小学。

  移交番仔楼 传承发扬祖辈慈善精神

  如今,随着后裔子孙均移居外地或外迁,调志楼长期无人居住、无人看护,门外的花园、竹林、菜园均已经不在,庭院内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只剩墙上留着的些许字迹和挂像在诉说一个远去的历史故事。

  “5年前,我们回乡探访,看到调志楼日渐颓废,十分不忍。”陈宏潮的孙媳黄旭清说,在各地看到一些古宅得到政府保护和使用,他们便萌生了把调志楼移交给政府管理的想法。

  于是,陈宏潮的孙子陈昌华、曾孙陈灏伦等人开始联系陈宏潮后人,希望征得大家的同意。无奈,这些后人散布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有的已根本不认识”。陈昌华、陈灏伦等人于2019年11月26日在香港媒体刊登公告,向陈宏潮后人告知移交事项。如今,公告期满,遂与南安诗山镇政府签约移交调志楼的永久使用权和管理权。

  “我们希望,调志楼能在政府的管理和保护下,重焕生机,传承祖辈的打拼精神和慈善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和华侨文化。”陈昌华说,目前在港的陈宏潮后人,也一直秉承先人的精神,身体力行地服务社会。

  “这还很罕见,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说,泉州华侨建筑众多、文化独特,把失去管理的华侨建筑移交政府妥善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华侨精神和建筑文化的感染作用。

  “我们会把调志楼作为公益用途。”诗山镇党委副书记傅培坤表示,调志楼可作为博物馆、艺术馆、国学讲堂、读书会、文创园等。诗山镇将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在妥善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调志楼的价值,同时也给更多华侨后人予启发,让类似建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记者 黄耿煌 陈灵 通讯员 苏颖宝 洪顺兴 陈少峰 文/图)

【责任编辑:钟培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