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为了美丽的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回访

2019-08-25 17:28:33  来源:新华网

  湖:从围湖到爱湖,湖泊保护进入新时代

  “苍洱毓秀”——李德昌把苍山洱海间的万种风情写在了自家小院的外墙上。

  他的小院坐落在洱海之滨,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小院,和乡亲们在院子里拉起了家常。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说:“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我们一定不能辜负总书记的期望。”李德昌心里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到洱海边走一走,观察洱海水质的变化。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旅游业飞速发展,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洱海经历了从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的演变,出现了蓝藻大面积聚集和暴发。

  “只要有时间,我就过来帮忙,打扫滩地上的生活垃圾,打捞近岸的死亡水生植物和水藻。”李德昌说,只要洱海水质好了,自己辛苦一点也值得。

  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州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截至2018年底,洱海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完成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并同步建设5800多亩环湖生态湿地和缓冲带;在洱海流域范围内禁种大蒜10万亩,大幅减少化肥使用。

  如今,李德昌的心情越来越好——洱海水质好多了,站在岸边都能看到湖底,被视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也多起来。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保持Ⅱ类水,为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

  【回响】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湖泊,一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质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突出,湖泊功能严重退化。

  2018年,在东北三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乘船察看查干湖南湖生态保护情况,又沿栈道步行察看水体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近年内蒙古全力抓好一湖两海的生态环境治理,目前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成为候鸟天堂。

  草:从牧民到市民,打出生态民生“双赢牌”

  从牧民变成了市民,65岁的更尕南杰对草原的感情依旧刻在骨子里。

  15年前,牧民更尕南杰住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措里玛村。为响应国家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的号召,128户407名牧民群众从400多公里之外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

  新村取名长江源村,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海拔近3000米的移民村庄。

  想起当时情景,更尕南杰难掩激动之情:“我和村里的藏族村民穿上了过节才会穿的藏服,捧着哈达,期待着总书记出现在村委会门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现在全村多户都任命有草原管护员,定期去山上的草场巡视。过去一年来,村里还重点实施了电网改造、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项目,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更尕南杰说。

  在寄托了当地10万生态移民“乡愁”的背后,三江源生态环境正在向好发展。与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草原产草量提高30%,藏野驴、雪豹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

  【回响】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大生态观。

  如今,在党中央的重视推动下,我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茵茵草原正成为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记者高敬、王博、周楠、王靖、王建、丁怡全、李琳海)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