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宁化:一条红军街,世代鱼水情

2019-06-16 08:31:24  来源:福建日报
  

  编者按:福建是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85年前,中央红军从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报今起开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栏目,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挖掘感人的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

  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有一条红军街,门楼高高耸立,最上方镌刻着“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寄托了当地百姓与红军血浓于水的深情。

  1934年秋,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和驻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共1.4万人,会合于宁化县凤凰山,即如今的凤山村,踏上漫漫长征路。

  12日,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红军街。

  “那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苦啊……红军来了,给我家分田地;稻子熟了,我们给红军送粮食……”90多岁的李阿婆回忆起守望相助的当年岁月,感慨不已。

  凤山村村支书王兴楷介绍说:“这里的避雨亭、红军井、松竹居、列宁小学、红四军看病所等旧址,都见证了宁化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的革命历史。”

  “当时,这条街上住满了红军。”记者顺着王兴楷所指的方向望去,对面是一栋三层土木结构的老楼。“小时候,奶奶和我说,红军当年为了不扰民,就住在百姓的屋檐下、祠堂、寺庙等地,从红军井挑水,到避雨亭烧饭做菜。”王兴楷说。

  眼前的红军井,圆形井口,直径2米,井口高出地面约1米。“这口井原名蛇岭井,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井。”王兴楷说,“红军来之前,井很浅,井口是由鹅卵石简单堆砌而成的小四方形,周围坑坑洼洼,挑水不便又不安全。1931年,红军进驻后,战士们把井挖深、扩大,把井口垒高,小方井成了大圆井。为了纪念军民深情,当地百姓自发地称它为‘红军井’。”

  “正是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才开展得轰轰烈烈。”宁化县党史专家刘建军说,“苏区时期,淮土镇和禾口乡人民开展扩红竞赛,人们高唱‘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的民谣,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夫妻并肩上战场参军参战的感人故事。”

  在红军街内,记者见到老红军黄承衍的后人黄永昌。“我父亲12岁起就给地主打长工。1929年,红军来到淮土,打土豪分田地,爷爷感念红军的恩德,常对父亲说:‘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跟着红军就有希望!’怀着对共产党的信仰,父亲1931年加入游击队,后编入红九军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黄永昌说,父亲命大,经过数不清的生死关头,都绝处逢生。但大部分闽西儿女战死在长征途中,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1.4万人参加红军,全县登记在册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有3305人,他们大部分被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58人。

  数千宁化子弟所在的红34师,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殊死激战四天五夜,以几乎全师壮烈牺牲的壮举,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走长征路不仅是为了纪念先烈,更是为了发扬长征精神,缅怀军民连心的鱼水深情,铭记历久弥坚的初心。”黄永昌说。

  (记者 全幸雅 方炜杭)

宁化:一条红军街,世代鱼水情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伊宁倩】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