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晋江特殊教育学校女子篮球队登上残运会舞台

时光无声 篮球有梦

2019-05-23 11:38:54  来源:福建日报
  

  尽管两战两败无缘晋级,但一群聋人姑娘学打篮球不到一年就登上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大舞台。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除了篮球拍击地面、撞击篮圈以及球鞋摩擦地板,你在聋人篮球赛场上听不到什么声音。在这个无声的世界,篮球就是队员们的“语言”,也是她们的青春梦想——

  时光无声 篮球有梦

  与篮球意外结缘

  三人制聋人篮球项目的规则与普通篮球比赛相同。不同的是,参赛者需要靠手语、眼神和默契完成协作。裁判的判罚方式也有所改变,醒目的手势或红旗代替了吹口哨。

  根据竞赛规程,本次三人制聋人篮球赛要求参赛队员必须是没有注册过五人制篮球赛的新运动员,代表福建出战的是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去年9月成立的女子篮球队。

  “作为群众性比赛项目,三人制聋人篮球首次正式列为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比赛项目,球队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成立的。”据该校女篮教练葛运雨介绍,队里4位小姑娘,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3岁,“以前都是舞蹈队的,爱‘臭美’,喜欢美美地跳舞。当她们被选上参加篮球训练时,脑子一片空白,对篮球专业知识也是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意外与篮球结缘”。

  但就是这样一群篮球“小白”,经过2个多月的集训,在去年11月举行的残运会三人制聋人篮球预赛中闯入前八名,冲进了全国决赛。

  谢玉婷、张怡莹、陈芷珊、吴慧儒都是晋江市特教学校在校生,为了不影响课业,她们的训练都在课外时间进行——一周五天、一天三个多小时。每一次高强度训练后,女孩们总是筋疲力尽。“但她们很有韧劲,除了不会说,什么都会做,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努力。”葛运雨自豪地说。

  无需言语的默契

  沟通是聋人篮球训练存在的最大问题。这种障碍不仅存在于队员和队员之间,也存在于队员和教练、裁判之间。训练过程中,手语、眼神、表情、姿势就是队员们的沟通方式。

  三人制篮球比赛时,教练不能在场边指导,赛场上的一切都要靠队员间的默契配合,主要由队长负责组织攻防。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队员们成千上万次地磨合与练习。

  对于葛运雨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传切配合、挡拆配合、高位策应等专业技巧,更多时候要靠我和陈洪巧教练亲身示范。”任职6年多来,葛运雨说,自己学习了不少手语专门用于篮球训练。

  简单的训练指令可以借助手语,但在比赛时,聋人球员无法用声音交流,教练也不能叫暂停,临场的决策存在很大的滞后性。无声的世界里,哨音不起作用,一旦犯规了,篮球架上的红灯会亮起来,有时运动员没法及时看到,裁判员还得冲到他们的身边用手势提醒。

  一场精彩的“无声球赛”,是队员、教练和裁判之间一场无需言语的默契。

  球技之外是成长

  说起自己的这些00后女弟子,葛运雨笑称,她们刚入队的时候个个都是“问题少女”,“敏感脆弱,还有点儿不自信”。

  谢玉婷长得白白净净,一直是老师们眼中的乖乖女、优秀生,却恰恰是性格最叛逆的一个。“她讨厌对抗,一开始对篮球很抵触,训练态度消极,一挨训就哭。我和陈洪巧教练只有软硬兼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葛运雨说。

  训练中,葛运雨会故意找上谢玉婷,扛她一下,推她一下,顶她一下。你来我往,谢玉婷的胆子越来越大,打球也越来越主动。

  陈芷珊只有13岁,刚入队时和大家都有点“格格不入”。队友表现不佳,她甚至用手语直接开“吵”。

  “刚开始,芷珊不知道什么叫团队。我们注意引导她,让她明白一个人即使打得再好,也不可能赢得比赛。要赢得比赛,就要打好配合,要和队友一起变得更好。”经过8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篮球让陈芷珊初步懂得了集体的意义。

  “听力障碍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急躁,也缺乏自信。是篮球给了她们信心,见证了她们的进步。”陈洪巧欣慰地说,和比赛成绩相比,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球技,她们现在敢于和外界交流,这就是成长。

  (通讯员 朱丽仙 记者 肖榕)

【责任编辑:伊宁倩】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