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几代中国人奋斗自强的真实写照
“过去工人下坑有一条四五百米的小路叫张林路。”闵士彪看着矿坑回忆说,张林是露天矿的一个老劳模,为了工友上下班方便,挑着扁担在工人踩出的坑洼小路上修了一条路。直到退休,这条路都是他义务维护。
“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半个世纪的开采,更有一批劳模用青春和生命镌刻出海州精神。他们中既有技术骨干,也有普通矿工,这种贡献是无法计量的。
先后攻克了包括新型火药爆破在内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王征;率领“三二二掘进队”过断层、闯禁区,创造了快速掘进先进经验的李瑞;革新大王段士儒;复救大王王合……50多年间,海州露天煤矿共涌现全国劳动模范1人、省部级劳动模范85人,有18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满的年代。”赵长青说,海州露天煤矿设计年产量300万吨。但是国家的工业发展需要煤炭,海州人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使露天煤矿年产量提高到420万吨。从1987年至1990年,经过对生产布局和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年产量又提高到500万吨。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或许并不熟悉,但这却是几代海州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原海州露天煤矿工人王绍杰说,这里的工人大多父一辈、子一辈。父辈的言传身教,海州精神的代代传承,让自己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奋进的激情。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