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面包、酸奶、威士忌……这门课程在浙大这样上

2019-03-27 08:58:41  来源:钱江晚报
  

  面包、酸奶、披萨、米酒、威士忌……

  在浙大上这门课,不胖也醉了

  通讯员 孙嘉蔓 刘苏蒙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面包、酸奶、饼干、米酒、披萨、威士忌,当这些美食成为高校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身为“吃货”的你是否流口水了,想立即体验?

  在浙大就有这样一门课。

  这门课叫《生活中的微生物发酵实验》,让学生通过制作美食,来体会和研究微生物发酵的过程。

  课程由浙大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杨志坚主讲,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食品工艺、发酵工艺学及食品化学。

  “在2010年左右,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许多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降到了冰点。”这是杨志坚开这门课的原因,“作为一名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这堂通识课面向浙大所有本科生,每学期开12个班,每班学生在30人左右,是浙大最抢手的课程之一。

  浙大18级人文大类的陈曦选到杨老师的课,感觉像中了彩,“老师教的食品都很家常,但过程很有趣,有很多环节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实验。”

  “比如我们发酵好酸奶之后,我特别添加了红豆粉和菠萝粉,这样能让酸奶的味道更有层次。”17级药学专业赵燚明说,在课堂上,这样“别出心裁”的创意是受到老师鼓励的。

  16级食品专业的占智豪,也对杨志坚老师的课堂念念不忘,“那节课我们小组做的是苹果派,其他组有做戚风蛋糕的,有做布朗尼蛋糕的,甚至有做泡菜饼的。我们还品尝了在上次课时自己发酵的啤酒,很有成就感。”

  实际上,为了让课堂更有趣,杨志坚不断变换课堂上要教授的内容。比如,以前教酿制威士忌,这学期改成了制作米酒。

  每个班的课程结束后,杨志坚都会让学生写反馈,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课程调整。此外,因为食物在不同的季节制作,会有不同的口感,所以不同季节的课程内容也不一样。

  “上好这门课,原料也要十分讲究。”杨志坚说,课堂上使用的面粉、黄油等,选的都是比较好的供应商。他试图通过原料选择和工艺优化,来让食物更加美味。

  比如制作玛格丽特饼干时,其要点之一是要控制低筋面粉和玉米淀粉的比例,来调整原料面筋的含量。同时,结合操作手法,轻轻按压面团,在面团成形难度和制品的酥松口感间达到完美平衡,做到入口即化的程度。

  他说,“只要原料和工艺好,不用添加剂,就能做出很好吃的食品。”

  杨志坚十分贴心地为学生准备塑料盒,让学生将课堂上制作的食物打包带回去和别人分享。而对于需要发酵的酒类,他会为学生先保存着。因为米酒需要一周时间发酵,杨志坚会在下一堂课分发给大家。

  而像威士忌这样的酒,虽然发酵时间不长,但依据威士忌酿造标准,至少需要在木桶中贮藏三年时间。他便会按照学期班级来储存这些威士忌,等学生要毕业了,这些酒也快酿好。“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找我要酒。”杨志坚说,“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纪念品,酒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这份记忆能伴随学生很多年。”

  “在愉悦氛围中,传达美食背后的文化。”这是杨志坚的希望。他拿中国古人酿酒的典故,从美食角度解读古诗。

  南宋诗人陆游《游山西村》里有一句诗叫“莫笑农家腊酒浑”,为什么腊酒是浑浊的?杨志坚解释说,这其实与酿酒的工艺有关。从微生物发酵角度来讲,在江南,最好的酿酒季节是秋冬,因为经过一个冬天的低温发酵和自然沉降,浑酒到春天就成为了上好的清酒。在腊月,初成的新酒是浑浊的,所以说“腊酒浑”。

  白居易诗句“青旗沽酒趁梨花”中提到的杭州名酒“梨花春”,就是上好的清酒。而如果是春夏时节酿酒,气温高,杂菌多,糟醅升温快,酿出的酒就容易酸。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