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生态鸡,开发稻田养鱼,打好畲族品牌
“乡状元”来了 畲村一年淘金百万元
罗源秀岭畲族村的土鸡蛋、土鸭蛋、乌米饭等成了热销货。
产业振兴:稻田养出肥鱼 这里有群“乡村合伙人”
几年前,这里的鸡蛋只值几角钱。而且,那时秀岭村是个“空巢村”,仅有10多名留守老人。没有人气,显得没落。
朱秋容和郑毅强是外地人,2014年买笋,“结识”秀岭村。“我掏5万元买笋干,一个年轻人卖出两大卡车,只赚了2000元。”朱秋容被这里的好山好水吸引,更被村民的淳朴打动。
夫妻俩留下来创业,成立公司以及畲农合作社,而且规划建设5000多亩的飞竹高山湿地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合作社采取“庄园+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成了他们的“合伙人”。最初的项目是“稻田养鱼”——村民来养,庄园来卖。
“稻田养鲤鱼,鲤鱼吃稻虫,不仅荒田复耕、鲤鱼肥美,每亩还可增收5000元,带动村民就业,一举多得。”飞竹镇党委书记黄翚告诉记者,经过4年努力,“稻渔休闲区”获得省市休闲农业示范单位称号,而且辐射9个村,带动发展稻渔产业基地近千亩。
现在他们又尝试“莲田养鱼”,并与省农科院生态所合作,打造“稻田养鱼”升级版。
文化振兴:推介畲族文化 这里有个“美丽中国梦”
田地不荒了,村民也返乡了。
“以前在外面打工,每月2000元。如今在家门口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在庄园帮厨的村民肖秀梅说,她丈夫帮忙种田,每天工资有200元。庄园雇用了30多名村民,月平均工资约为4000元。当年卖笋的年轻人林太容成了合作社社长,也在庄园打工,年底还有分红。
而村里的老人,种了青菜,养了鸡鸭,只要是原生态产品,都可以高价卖给庄园。朱秋容算了一笔账:依托庄园,一年下来,村里可有百万元收入,其中包括村民农产品收入40万元,村民工资和社员分红40万元,田地和竹林租金20多万元。
久而久之,“合伙人”变成了“亲人”。朱秋容成了村里孩子的“干妈”,被人称为“阿强嫂”。老人家里电灯坏了,或是自行车链条掉了,喜欢找“阿强哥”帮忙。
庄园举办了罗源“稻鱼·畲风”节,推介畲族文化。畲农书屋对村民开放,其中不少书籍是热心游客寄来的。庄园还设立了巾帼实训基地,“阿强嫂”打算培训村里的妇女,让她们加入“大合唱”队伍,踏上一条接地气、聚人气、集财气的乡村振兴道路。
相关新闻
- 罗源起步镇大众茶馆变身“解忧杂货铺”(2024-12-10 08:03:02)
- 罗源奋力夺取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满堂彩”(2024-12-09 07:33:15)
- 罗源无障碍设施样板区项目全面完工(2024-12-04 07:44:44)
- 罗源:深耕文明沃土 建设和美乡村(2024-12-03 08:05:58)
- 郑世衔:用艺术创作助力畲乡振兴(2024-11-30 08:20:10)
- 罗源新成立两家协会 分别为鲍鱼协会和电子商务协会(2024-11-24 08:24:06)
- 罗源鲍鱼和电商产业有了“娘家人”(2024-11-24 07:48:14)
- 罗源县蓝豹应急救援队员和警方热情相助 11名残障游客顺利出站(2024-11-23 08:57:57)
- 罗源:多方合作 助残障游客出行(2024-11-23 08:57:35)
- 罗源八井村走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扮靓红色畲乡(2024-11-17 09:05:29)
- 兰万棋:下好畲乡“振兴棋”(2024-11-17 08:27:12)
- 罗源湾畔,“向海经济”逐浪兴(2024-11-16 09: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