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魏敬中:才华出众的一代史官

2019-02-20 10:51:40来源:福州晚报

魏敬中:才华出众的一代史官

魏敬中画像

  嘉庆二十二年(1817),闽浙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等创办福州凤池书院。这所书院曾经盛极一时,堪与鳌峰书院比肩。光绪二十八年(1902),凤池与正谊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八十多年间,为闽省造就了无数人才。凤池书院历任掌教有赵在田、魏敬中、郑元璧、郑世恭、郑奇峰、陈翼、高纪、陈鄂芬、张元奇、陈璧、郑锡光、叶芾棠等名流,他们的教育功绩,不可磨灭。

  书院第二任山长魏敬中,一生致力教育与修志,在社会颇有声望,深受后人景仰。林则徐曾书写“大乐正教崇四术(诗、书、礼、乐),太史公言成一家”联,褒扬其教育成就与秉笔直书的修志精神。

  (一)

  魏敬中(1778—1860),本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周宁(清代属宁德县)樟源村人。父魏德化,读书未仕,为人纯正谨慎。敬中“幼即颖异嗜学,年数岁从父读”。随年岁增长,读书亦愈加认真。一日读《易》,抚卷叹息曰“君子自强不息,欲为君子,似宜法天行健”,并要求祖父大书“天”字,贴于书房以自警。敬中年少即有志于学,出外就傅时,乡人问曰:“独不恋母乎?”答曰:“恋学即恋母也。”他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十一岁便能下笔成文,被人视为“神童”,名声逐渐遍布乡里。福安名士郑英山认为,实乃可造之才,故留其读书家中,并亲授诗文。福宁知府秋涛也欣赏其才华,时常请他入府,与其共进餐饭。

  敬中十八岁时,入县学读书,因成绩优异,旋补廪膳生员。嘉庆六年(1801),考选拔贡,为本科经魁。然因进京会试落选,遂拂衣还乡,主讲松溪湛卢书院及政和星溪书院。后又多次进京应试,皆不第,无缘仕进,但也未使其意志消沉,始终“披坚执锐”。候试期间,他以授徒为生,继续下帷攻书,可谓“自强不息”。在京时,他结识房山邢氏,并得涉览其丰富藏书,于是学问日渐深邃。嘉庆二十四年(1819),魏敬中年过不惑,终于“天遂人愿”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一职,充任国史馆总纂,负责整理清朝历史。魏编书用心谨慎,“偶有疑义,必资剖析”,故每有纂述问世,皆能见重于时辈。他一心学问,不以交结应酬为事,公务之暇,喜与前辈及乡先生等读书论道、切磋学问,时与同年进士陈秋舫、邵鱼竹、俞茗溪诸人尤为亲密。久而久之,他的学行得到了同僚及上司肯定,大臣那彦成语人曰:“此他日上书房选也。”

  值其母过世,魏敬中告假还乡,其间曾主讲宁德莲峰书院。授课之余,他还与文友一同点校名儒陈普遗书,将之付梓,以作为后学者楷范。服阕抵京,“以大考(翰詹考试)笔误,对品改京秩”(清制:翰林院中官员虽与其他官员品级相同,但实际地位要高于各部衙署。“对品改京秩”,事实上等同于降级)。魏敬中因而愤懑失意,索性告归不出。闽浙总督孙尔准久闻敬中其人,于是虚鳌峰书院讲席以待之,魏久久不至,后改主浦城南浦书院,其时“多士议修横舍,从肄业”。

  (二)

  陈寿祺总纂《福建通志》(道光本),未成而殁,由高澍然继任其事。时梁章钜等人对志稿提出异议,并向官府提请不予刊刻,高澍然因而辞职,此系闽省学界一段“公案”。道光十五年(1835),闽浙总督程祖洛聘魏为总纂,并由福建巡抚徐继畲亲自出面,将编修《福建通志》一事托付敬中。接管以后,他折中调和高、梁双方不同意见,审慎调整篇目,终于达成共识。当时通志馆经费支绌,魏敬中还自捐脩金充作修志经费。

  道光十六年(1836),福建当局延聘其兼主凤池书院。魏敬中已荷志局重任,现又兼顾书院教职,虽笔不停辍,也日不暇给。史载其:“每置灯床侧,五更辄拨火就案,忍饥耐寒,潜声屏息,惟恐劳人故耳。”道光十九年(1839),《福建通志》全稿终于告蒇,然“以费绌付刻,未及半而止,敬中引为憾事”。除了编修此书外,他还曾修纂《政和县志》,为之考订补疑,“定其部居,归诸体要,各为序论,以明大旨”。因所编审慎,且下笔精当,故人们誉是书为“善本”。

  魏敬中前后主讲凤池书院十七年,教学有方、勤于训迪,培养人才甚众。书院“膏火”,即书院的经费,其中包括发给肄业生徒的津贴费用,或作生徒课业奖励。学生成绩好坏与“膏火”直接关联,这种激励方式,是清代书院考课定例。凤池书院创办之初,曾因肄业生徒“膏火”没有着落,导致“延聘山长一节,暂时停顿”。魏敬中掌教期间,书院又落入“膏火额绌”的困境。他设法周旋,后经侯官人何轩年捐金,才填补了这项经费。

  (三)

  咸丰二年(1852)冬,魏敬中因年迈体弱,向当局递交辞呈。书院诸生恋恋不舍,签呈大府挽留,敬中坚谢不就。咸丰十年(1860)六月,魏年老辞世,享年八十三岁,墓葬福州西关外文山。诸生悲不自胜,追思不已,奉其木主于凤池书院名师祠,以志不忘。光绪二十七年(1901),魏敬中英名奉旨入祀乡贤祠。1949年,著名画家陈子奋和徐悲鸿还绘制《炳烛轩修志图》,生动描绘其修志情景。2002年,魏敬中纪念堂在周宁县咸村镇樟源村落成,永供后人瞻仰凭吊。

  魏敬中为人乐善好义,在家乡时,曾倡修龙门塔以壮观瞻,修白鹤岭以便行旅。在京中,得知霞浦王某卒于旅舍,慷慨出资为其料理后事,并典当衣服,以归其榇。《福建通志》中还记载此事后续:逾年,王某托梦来谢,曰“蒙君大惠,仍未得归”。敬中醒后,托人再探究竟,棺木果滞留中途,于是又出费用,以蒇其事。此记殆属故老传闻,却可彰显敬中“义名”。在福州期间,地方官员每就时事“以及防堵赈济各善举”与之商酌,他皆竭诚相告,以供采择。

  魏敬中生平不轻易著述,除主修“两志”外,所撰多为针砭时弊之作,身后留有《屋漏讼过录》《观我生日记》《炳烛轩抄撮》及诗文集等。周宁县政协曾编有《周宁古诗词选》一书,收入魏敬中作品数首,颇能窥见其人才情与心境,今录其一,以殿此篇:

  隐现楼台缥缈岑,滴珠帘下洞门深。天开石壁群灵会,路转溪桥独客寻。化境自然归杖履,好山大半占禅林。水流花放人间外,一洗尘缘万古心。

  ——魏敬中《游显迹岩》其一

  (陈常飞)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