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国家宝藏》携珍贵蜀石经拓本重回石室

2019-01-21 08:38:02  来源:环球网综合
  

《国家宝藏》携珍贵蜀石经拓本重回石室

  1月17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功举行。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共同举办此赠予仪式,以求与社会各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共勉!实际上,这次由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平台构成的“跨界组合”共同聚焦这所千年名校,早已刷新了多项记录。这是《国家宝藏》第一次走出录影棚、走进校园进行现场版教学,这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次对外赠予宋蜀石经拓本珍贵复制品,这也是石室中学作为世界最古老学校所接受的最具传承意义的捐赠。让文物活起来成为了一句最暖心的话,印证在无数青年学子的学习活动中。如此零距离地接触历史、感受文化,如此生动而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从荧屏到课堂,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精神。伴随着学生们的笑声、掌声、读书声,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国家宝藏》博物馆统筹任唯彤、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四川博物馆宣传营销主任张衡、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石室中学优秀教师代表朱泽荪等出席。

  蜀石经——传诵千年的“史上最强教材”

  秉承着“持续打造精品节目”的创作赤诚,《国家宝藏》第二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旅程。第二季节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其实,“后蜀残石经”原本并不“残”,而是一套整体完整、经文详备的石经。我们今天之无论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残石经”,还是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蜀石经”,它们都源自最早的“后蜀石经”,而这其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渊源。

  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为学子们研读摹拓。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最终历时近200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格局。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曾耗资25万元从香港购回后蜀石经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贵古籍拓本,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后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于四川人民来说,“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石室中学建校的2160周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希望通过赠予仪式,让“蜀石经”重回石室,也让文翁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通过石室中学,绵延不断地传递出去,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历史与文明的守护者。

  建校2160年,巴蜀大地的读书声从未间断

  从石室精舍,益州州学,成都府学,再到石室中学,文翁创办的这所学校经过了蜀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历经两千多年仍然书声朗朗,从未间断。虽然作为古迹的文翁石室,如今只有故址,但文翁在历史上的功绩,“后蜀石经”在四川教育文化事业上所起的推动作用,始终是不可磨灭的。

  作为石室中学的校长,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田间先生也感慨万分,他表示“作为千年学校,石室中学在办学上坚持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学校几千年来悠久的文化历史厚度。两千多年来,文明不断更替,但是办学地址从来没有变过,办学的实践从未中断过,重视教育是石室中学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进入近代,石室中学率先引进西方的科学,引进物理、化学、生物,进入现代课堂,石室中学把书院变成了学院,变成了讲堂,变成了师生共同发挥特长的地方。在这期间出了很多名人,每个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师、文化传承上的圣人。其实《国家宝藏》栏目和石室中学一样,坚守着文化自信,不断追寻着文化的根基。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坚守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于石室中学来说,就是要坚守住老师讲的“教育是一种信仰”,坚守回归教育本质,坚守石室办学追求,坚守教育的信仰,因为石室就是我们的家园,教育就是我们的信仰,每一个石室人都要在家园里坚守信仰,因为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田间校长的致辞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石室中学数千年来成风化人的精神,也让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和魅力。他让大家记住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田间校长的致辞带动了整个活动的气氛,和田间校长同为文化工作者的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先生紧接着就展开了他的分享。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李冰开凿的都江堰二千余年不废不变;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历经战火,然而二千余年仍办学不止,弦歌不断。四川博物院和石室中学一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秉承着文翁重视教育、传递文明的精神,在惠及全民的文化普及工作上下足了功夫。而此次推选“后蜀残石经”参加《国家宝藏》录制,也可见四川博物院的良苦用心。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一上台,就以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吸引了现场的师生,他表示:“《国家宝藏》公开课是它第一次在线下举办互动活动,这是一次唯一!我代表四川博物院和所有石室学子,对此次慷慨相赠表示感谢!对于巴蜀文化,对于四川的文化,我想春天快起来了。乘着这阵春风,我们有必要推进让巴蜀文化走出去,走到北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认为这是一个博物馆人肩上应有的责任。所以,去年年底四川博物院做了一个很大的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示关于古蜀、巴蜀的文化。幸运的是,这个展览还未结束,四川博物院又收到了《国家宝藏》的邀请。我参与了节目录制,我十分了解这个节目的艰辛与不易。既然如此,四川博物院的所有人都加倍珍惜。这样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巴蜀文化的机会实在难得,如今还有很多优秀的博物馆和策展团队还未能登上节目,所以我同在场的每一位学子一样倍感自豪。所以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除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怀之外,还需要大家具备奉献和为未来奉献做准备的精神。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奉献,一切对中华民族有奉献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我们在今天为未来奉献做准备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盛建武先生在致谢时,忍不住哽咽了,他的情绪也感染了在坐的师生。结尾铿锵有力的话语已经印在了许多石室学子的心里,致辞一结束,观众席就迸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相信所有石室学子今后也都会为未来做奉献而做好准备!

  《国家宝藏》公开课进校园,致我们年轻的上下五千年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方,《国家宝藏》迈出了它的第一步——走出录影棚和电视台,真正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这对于《国家宝藏》来说,不仅仅是开设一场公开课那样简单,它意味着《国家宝藏》在文化传播工作上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去创造真正亲民的文化传播方式。毫无疑问,它是一个真正向大众敞开胸襟,面向全民、拥抱大众的文化传播者。而凝聚着四川省教育理念及文化普及精神的圣地——文翁石室,将成为《国家宝藏》与大众零距离接触的第一站,这也表明了《国家宝藏》希望能够像文翁那样,把优秀文化传的更远、更久。

  在为石室中学的孩子们开设的“《国家宝藏》公开课”上,《国家宝藏》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分享了关于《国家宝藏》的故事。于蕾一上台,观众席的石室学子们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面对着一双双诚挚的眼神,于蕾也把心底最宝贵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国家宝藏》是一个关于历史的节目,主创人员的初衷是希望有价值的东西能够真的让孩子们看到它,让大家觉得它很有趣。《国家宝藏》尤其希望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国宝能够真正地活起来。其实,一件文物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值多少钱,它很可能只是一个木头片,只是一个石头子儿,但是它们背后可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某一个伟大的历史瞬间,或者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上的某种表达,抑或其中包含着审美和价值观。对于一件文物来说,文化层面文化的表达才是它最大的价值!其实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价值观存在,因此《国家宝藏》希望把国宝的故事讲给大家,让大家能够从心里面勾勒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的答案。每一件“国家宝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见证物,是我们民族文明的一个侧面,当所有的这些侧面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可能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全貌。大家自然就会对自己有所了解。当我们实现了对自己的自知,自我认知很饱满、很平和、很温润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容、安定,我们就会真正的实现想要的文化和自信!当我们自尊也自知的时候,我们也会得到全世界其它国家的尊重,我们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这就是《国家宝藏》的终极表达。”

  于蕾与《国家宝藏》的故事让每一位石室学子都忍不住频频点头,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她的分享,演讲过程中,孩子们热情地为她鼓掌,甚至好几次话还没说完,就被台下的掌声所打断。这就是文化工作者的魅力所在!于蕾的话也勾起了朱泽荪在参与《国家宝藏》节目录制时的一些回忆,他迫不及待地上台要和同学分享他的故事。

  石室云霞思故梦,锦江风雨读书灯。现年78岁的成都石室中学语文老师朱泽荪已经退休多年,然而石室中学对于他来说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也通过编纂校史记录下了这所学校两千余年的春秋。作为国宝“后蜀残石经”的今生守护人,朱泽荪老师曾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在节目中分享自己在石室中学度过的点滴和自己与同事共同编纂校史的美好回忆。如今,在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的青少年学生,也有年轻老师。在石室中学,有句话叫做:一旦进了石室中学的门槛,你就成了石室人,一旦成了石室人,今后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心中永远都有石室。因为石室是一篇大文章,石室是一门大学问,石室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大平台、大空间。在石室中学任教或者读书,你就要多学一门功课,多担一份责任,石室的精神可以融入你的血液,传承文翁石室的文脉,并在一生中,在传承中间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追求石室之光。我们共勉,感恩石室,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更好!”

  国图首次对外赠予“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中国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宋拓蜀石经”的收藏方,不仅将包括“蜀石经”在内的许多珍贵的古籍拓本完好地保存至今,同时其服务人民、普及文化的理念与文翁办学的目的不谋而合。

  因此,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慷慨赠予石室中学,这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向外传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经”拓本。在赠予仪式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女士通过VCR表达了对活动的祝福。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女士表示:“很遗憾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同国家宝藏节目组一同走进文翁石室,但是我今天代表国家图书馆,为所有的石室人带来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在揭晓礼物之前,我想先谈谈让无数石室人引以为豪的“后蜀石经”。“后蜀石经”的刊刻始于五代时期,并立于文翁石室。蜀石经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的格局,是为当时属地学子的“最强教材”!然而如此珍贵的千余块“后蜀石经”,却因南宋末年的战乱不幸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也就是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为大家介绍的现存于四川博物院的文物——“后蜀残石经”。蜀石经曾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而宋代的蜀石经拓本更是唯一可窥得石经原貌的拓本。2018年12月30日,《国家宝藏》“后蜀残石经”的故事一经播出,我看到了很多网友自发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石室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于两千多年前,千余年来,人才济济,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学校”,所以国家图书馆特意制作了这件珍贵的礼物,非常荣幸此次能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将它赠予石室中学。这份礼物就是“宋拓蜀石经”的高仿复制本,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本对外赠予的珍贵的复制品。此次,让石经重归石室的活动,是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年青一代的石室人中薪火相传,最后,我代表国家图书馆祝愿石室学子精进不休、竿头直上,愿石室精神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每一场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次捐赠仪式不仅仅是遗散千年的蜀石经与文翁石室的久别重逢,更是一场文化与心灵的邂逅。《国家宝藏》通过这些闪光的国宝和动人的前世今生故事,不仅是想做一次全民的文化普及,更想唤醒所有华夏子孙对上下五千年虔诚的敬畏,对中华之未来畅快的向往!

  最后,此次活动在现场全体师生共同朗诵的《石室诵》中圆满结束。“玉垒苍苍,锦水汤汤。德教化蜀,山高水长。”石室学子朗朗的诵读声就像是这从不断绝的石室学风,也像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将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而文翁石室就是这文明传承中一支不曾熄灭的香火。只要传承还在,石室就还在;只要教育仍在,石经就还在。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国家宝藏》将和所有中华儿女一起,讲好国宝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责任编辑:林少斌】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