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乌山时评 >> 本网原创

少些“终于修坏了”的事

2019-01-10 07:30:53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白叨

  前些天,邻村宾客云集,寂静的小山村再现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热闹。这一切,只为见证一件村史上的大事——重树被毁的文武旗杆。

  邻村祖上,曾出过文武进士等,因而村中立有一木一石两根旗杆,以示对有功名人士的褒奖。惜因当年“破四旧”,旗杆遭腰斩而毁。时至今日,散落在墓地的旗斗已青苔斑驳;残存的旗杆石,也被当成了铺路石、护墙板。

  改革开放40年来,汹涌的城镇化浪潮,冲击着古老的乡村,许多村庄“空心化”严重,乡村文化发生裂变甚至退行。旗杆的命运,正是乡村文化式微的折射。如今,通过修复和重树旗杆,借此再现祖上荣光,凝聚宗族亲情,留住美丽乡愁,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无疑很有意义。

  但是,看了乡亲们发来的照片,总觉得这旗杆“太现代”了,尤其是那根本应是石制的旗杆,用的材料是水泥,旗斗上的字是电脑字体,杆上的花纹也是电脑雕刻的,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神韵”。

  这让我想到了省文物局一位专家常说的一句话。在多年从事文物保护生涯中,他不止一次看到,很多被修复的文物,由于采用了太多的现代材料、工艺,以及设计、施工者的无知和野蛮,导致这些文物再也不复当年的模样。每当这时,他只能苦笑着说:“终于修坏了!”

  文物之所以成为文物,是因为它本身应有历史文化价值。以旗杆为例,古时的旗杆有严格的形制,无论是材质、高度,还是旗杆石的厚度、距离等,都有一定之规,且须与功名相匹配。今人不知其中的内涵,以为随便立一旗杆,便代表了传承,实则大谬不然。

  或曰,乡村修复文物,何必苛求太多?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遵循传统,严格按照古时形制修复旗杆,并且将其中的内涵解读出来,让今人能够读懂文物的涵义,难道不是更好的传承吗?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修复文物需要慎之又慎——既要忠实于原文物的设计,尤其要在体现文物时代特征的细节上,更要做到“修旧如旧”;同时,要充分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此,才能使文物散发出新的魅力,也才体现修复文物应有的价值。

  但愿“终于修坏了”的事,能够少之又少!

  (白叨)

【责任编辑:赖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