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古渡变公园 绿意伴塔守晋江

2018-12-15 09:55:31  来源:泉州网
  

  泉州网12月15日讯 (记者 林福龙 潘登 实习生 吴汉阳)泉南有三座名塔,姑嫂塔、石湖塔,还有一座叫江上塔,又名溜石塔。今天的溜石塔伫立在晋江南岸的溜石山上,是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间,她见证了晋江南北岸渔村摆渡、货运行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程,也目睹了渔村到高楼大厦、渡口到跨江大桥的历史巨变,成为晋江南北岸产业变迁、经济发展的沉默见证人。

古渡变公园 绿意伴塔守晋江

 1996年,刺桐大桥建成通车,位于晋江南岸的溜石渡口完成历史使命,不远处的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沉洲大桥还在建设之中。(陈世哲/摄)

古渡变公园 绿意伴塔守晋江

2018年12月,晋江南岸的溜石村已建起现代化高楼社区。(潘登/摄)

古渡变公园 绿意伴塔守晋江

溜石渡口旁建起了溜石塔公园,零星小渔船佐证着这里曾是一个靠水而居的村庄。(潘登/摄)

  渡口横船架长桥 民宅丁坝换新楼

  清晨,整理好行装的工人、挑上两大担子海鲜的渔民、卖杂货的小贩,零零散散来到溜石码头,8分钱一位,凑够一船人,船便一推岸一摇橹又或是在“突突突”声中启动,慢悠悠又稳当地向晋江另一侧漂去。摄影家陈世哲的老照片中,便记录下了当年溜石渡口船家这样的日常一景。到了傍晚,船家顺着溜石塔顶部橘色明灯,还是这样的一船人,晃悠悠地又摇了回来,回到各自家中细数这一日所得。

  这样的情景,许多以捕鱼和摆渡为生的老一辈晋江市池店镇溪头村的村民仍清晰记得。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刺桐大桥建起之前,晋江两岸居民往来互通的主要方式,也在两岸孕育了数代摆渡人。

  如今,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景色早已不见。晋江两岸如旧,却没了往来摆渡的驳船与摆渡人,老渡口旁刺桐大桥、沉洲大桥、田安大桥跨江而立;溜石塔仍矗立在江岸上,那盏长明了数十年的灯已经熄灭,灯座也弯折;而那道沿江建起的丁坝所保护的渔村,也被一片片建满高楼的现代小区所替代。

  两代摆渡成回忆 古渡转身变公园

  “溪头村原来是晋江冲积平原的一个自然村,面积有180亩,村民出门就要坐船。”溪头村副村主任朱振胜说,溜石渡口包含数个小渡口,一是六斗渡口,原址在溜滨水闸;另一个则是山后渡口,是溜石古渡的发祥地;还有一个货运码头名石皮渡口,早年晋江石材、木材进出便在这个渡口。

  溪头村村主任朱金培则是溜石渡口曾经的摆渡人,他从父亲朱清波手中接过家业。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溪头村大队管理着6支摆渡队,每支队伍都有一条驳船,“周围仙石等村的村民都要来这乘船,一个人只要8分钱。”

  时过境迁,1996年刺桐大桥通车后没两年,溜石渡口的摆渡人便没了生意,渡口逐渐被废弃,长满杂草。“16年前溜石山和溜石塔就列为湿地公园项目,六七年前开始建现在的溜石塔仿古公园,已经改造得很漂亮了。”朱金培说。

  宋代石塔延至今 塔立桥畔环绿意

  溜石塔,又名江上塔,是仿阁楼式实心石塔,高12.6米,共11级,底层刻有六面浮雕金刚,最上两层分别阴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塔所在的溜石山位于晋江下游入海口,所以溜石塔便成为引导外来船舶进入刺桐港的航标。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但已毁坏。现石塔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观察(官名)庄俊元将泉州西门(现西街)定应宫内的宋代石塔构件移建到这里的。

  2010年,江滨南路景观带专项规划中,以溜石塔作为中心规划建设溜石塔仿古公园,占地约30亩,以礁石堆砌而成。溜石山原有古榕树被保留,还种植有香樟、凤凰木、木棉等90多种植被。如今的溜石塔被三层绿意围裹,右侧便是刺桐大桥,迎面则是对岸的江滨公园,左侧眺望可见田安大桥。

【责任编辑:林少斌】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