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接班、分配、北漂 聚焦中国人“找工作”的40年

2018-12-01 10:2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日电 题:接班、分配、北漂…中国人“找工作”的40年

  作者 姚露

  1983年,邹有华接了父亲的班,当上了教师;1984年,邹有智考进了国企;1991年,邹有信被分配当上小学教师。

  老邹家三个儿子在上世纪80、90年代,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工作。

  再后来,有人追赶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浪潮,也有人追求理想成了北漂、深漂……

接班、分配、北漂 聚焦中国人“找工作”的40年

  资料图:人才市场一角。韩章云 摄

  接班

  1983年,仅仅读了初中的邹有华,在26岁时候顶替了父亲的教师岗位。对此,家里当时还在读“大学”的老二邹有智内心颇为不满。

  “老大刚退伍没有工作,还要养两个小孩不容易,你现在读大学(实际是技术学院),将来有更好的路子。”父亲苦口婆心,劝邹有智别往心里去。

  父亲以身体状况为由提前一年退休,就是为了让邹有华的工作有着落,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

  顶替,也叫接班。1956年1月14日,原劳动部发出的《关于年老体衰职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问题复轻工业部的函》中首次提出,允许职工退休后招收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即职工退休、退职,子女顶替参加工作。

  这一制度在1990年底被彻底废除,邹有华赶上了工作可子女接班政策的末班车。

  “坐上车”的邹有华文化程度不高,又当上了老师,表面上的不搭是本质矛盾的集中表现。虽然能领上工资,邹有华在学校却跟不上教学节奏,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工作。

  老二邹有智1983年高考落榜之后考进了一家技术学院,也就是父亲口中的“大学”。

  1984年,在大哥邹有华迷茫的那段时间,当时19岁的邹有智在学校遇上了一家国有企业的招工考试,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就职批准。

  “那一年刚定了亲,家里掏了不少钱(条件困难),自己根本无心学习,所以学没上完,就去单位报到了。”邹有智通过招工考试找到了这份月薪37元的工作。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