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式新,共建共享聚合力
近日,永泰县同安中学初二学生陈家荣把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的“鸟巢书屋”交换。
“鸟巢书屋”2016年在永泰县等地试点,2017年底在福州全市推广。“鸟巢书屋”设置在中小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鼓励中小学生自购一册换读多册图书。目前,全市共设近600个“鸟巢书屋”,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
“图书就像鸟一样,可以飞出去,也可以飞回家。”福州市创建办负责人说,“鸟巢书屋”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迷你图书馆,读者在免费借阅图书的同时,必须遵守“拿走一本,留下一本”的原则。这创新了阅读推广形式,提高了图书借阅率,提升了全民阅读水平。
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福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资源优势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串联省、市、县、乡、村资源,盘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合力。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福州出台相关建设实施方案,以市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中心馆,统筹制定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现在,读者只要走进全市两级13个公共图书馆,就能享受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一卡通’福利。”福州市图书馆负责人说。
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由福州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同参与,以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的形式,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据统计,全年70%以上的演出汇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充分调动各级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盘活古建筑,共享文化空间。三坊七巷200多座明清古建筑,包括林则徐、冰心等近现代名人故居,现已逐步辟为纪念馆、展览馆;仓山区在林森公馆等处增添公益文化场所功能,开设图书馆、博物馆;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大齐书院将古厝打造成集展览、培训、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拓展了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与享受。
服务优,以人为本树品牌
“从前是演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就看什么。”今年端午节,随儿子从福州城区回闽侯老家过节的陈依伯,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家一级演员王秋怡的评话表演,这是他的儿子在闽侯“周末农家戏台”网上点单台下的单。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为此,福州探索开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福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
在创建过程中,福州正是按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打造了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一批惠民文化品牌,逐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福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文化惠民·六进”等基层文化活动10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年均超过2.7万场,“戏曲进乡村”演出年达1万场以上。仅2017年,全市就开展各种演出活动1000余场、展览活动400余场,受益群众达上百万人次。
品牌文化活动覆盖并保障了特殊群体文化权益。10多年来,“艺术扶贫”工程受益师生达10多万人次;“新福州人歌手赛”“农家书屋一对一结对共建”等活动呵护了外来务工人员、农民群众等人的文化梦想。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
通过三年多勠力同心的创建,福州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中激发生机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如今,这种凝聚精气神的文化之力,正在为建设有福之州夯实精神根基、为闽都百姓守护精神原乡。(记者 段金柱 卞军凯)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