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

2018-08-07 15:10:09  来源:新华网

  政策千钧力 群众勇探索

  党和政府主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库布其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群众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性支撑的库布其治沙模式。

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

  工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木古龙产业园区为蔬菜除草(8月1日摄)。该地示范发展沙漠节水现代农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人类与荒漠化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传统方式治沙,规模小、力量散、见效慢,库布其沙漠治理曾一度陷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怪圈。

  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点面结合、遍地开花的新时期。

  近20年,国家在杭锦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5亿元,占总投入80%;在达拉特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13亿元,占总投入70%以上,全面改善了当地生态面貌。

  在达拉特旗,有8条流经库布其沙漠的季节性河槽,当地俗称“孔兑”。每年夏秋季,雨水裹挟着上亿吨的泥沙涌入黄河。

  第二大孔兑罕台川流域,运用世行贷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资金,20多年持续治理,裸露的地表披上绿装。其他孔兑也像罕台川一样,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坚实基础,坚定了人们治沙的信心。

  达拉特旗农民李布和弟兄3人,早年因沙害远走他乡。新世纪初,当地政府出台治沙扶持政策,事业有成的三兄弟又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家乡,投资4亿多元,在银肯塔拉承包沙地10万亩,治沙发展生态旅游。

  三兄弟一度被乡亲们称为“傻子”,李布和却信心十足:“政府给我们投了六七千万元,有了这个垫底,我坚信一定能成功。”

  今天,4万多亩沙漠完成了治理,银肯塔拉生态景区远近闻名,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

  在库布其沙漠中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獭兔标准化养殖示范中心,工作人员展示刚出生不久的獭兔幼崽(8月1日摄)。风水梁原名“风干圪梁”,曾经风沙肆虐,人烟稀少。如今,在政府主导下,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将林、草、沙三业结合,打造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招拍挂沙地经营权……鄂尔多斯市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群众参与,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规模1年胜过初期10年。

  1988年5月,王文彪走马上任杭锦旗盐场场长,当乘坐的吉普车走到盐场附近时,却陷在了沙窝子里,前去欢迎的队伍变成了“抬车队”。

  沙害深深刺痛了王文彪的心。他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治沙林工队,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取5元钱治沙。

  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文彪,30年倾心治沙。身为董事长,他带领亿利集团与当地政府、农牧民携手,把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库布其企业治沙的“领头羊”,本人也荣获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东达、嘉烨、绿远、西蒙等一大批企业也纷纷投身治沙事业,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

  在沙漠南缘干旱区,飞播灌木密植造林;北缘,依托有水的立地条件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依托穿沙公路、孔兑,营造护路林、护堤林;腹地的丘间低地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建设绿岛、绿洲。

  群众在治沙中展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亿利集团等企业总结发明了容器苗、大坑深栽、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种植、水气种植法等治沙“黑科技”。

  水气种植法——一米多长的水枪竖插进沙里,水流冲孔、插苗、浇水、回填一次完成。

  甘草平移种植法——用机械化作业,变甘草竖植为横植。相比传统的竖植技术,单株甘草固沙面积可达1平方米,提高了10倍,还减少了采挖对沙地植被的扰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化、产业化治沙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新潮流。

  近年来,伊泰集团以整体规划、划片招标、统一施工、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治沙,营造碳汇林56万亩。最多的一次,5000多人同时作业,一年共造林18万亩。

  政府主导、群众主战、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汇聚起治理沙漠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