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 >> 最新报道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2018-07-16 17:44:35来源:北京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任务是“总体目标”凸显的“大政治”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任务是“总体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因而是一种清晰的“新政治愿景或目标”。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指出的,我国新时期全面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则应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所说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同等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这两个要素,尤其是第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尽管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但社会各界包括学界的许多人似乎仍过分偏执于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举措),而有意无意地淡化或回避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指向及其政治要求。而恰恰是这一现象本身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更根本性任务,相比之下,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举措)只具有进路或手段的意义,尽管也非常重要。

  从环境政治的视野与高度,推进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应如何从环境政治的视野与高度来推进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呢?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对此已经做了十分明确的阐述。概括起来,它包括如下三个要点或方面:一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已经围绕着这一主题出台了包括《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举国公认的切实成效,而其主要特征则是通过强化党的全面政治领导来推进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且,必须承认,要想完成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任务,目前的这种环境政治高压态势仍是必要的。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应该看到,通过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或战略,逐渐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从经济整体层面上减少(抑制)生态环境问题并为社会文化制度转型提供可选择进路的基础性条件。因而,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将长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关键领域或主战场,这也是一种明确的环境政治需要或要求。三是加快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逐渐创建一个与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相适应的全国性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或者说“环境国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提出的生态环境议题领域的改革总要求。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在2018年初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一个新型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骨架的初步形成。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在进一步理顺这两个新部委内部、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部委之间职权关系的同时,尽快完成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相应机构重组。而检验这种机构体系重组成功与否的基本尺度或指标,则是看是不是更好地实现了对我国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治理。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职权分工更合理、职权行使更有效的政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更好的环境政治。

  综上所述,理解与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必须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背景与整体语境之下。也就是说,它不仅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到其中关涉的政治影响因素与政治动力机制,而且它本身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政治追求和新政治愿景目标的一部分。

  (郇庆治,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