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苜蓿人生”

2018-07-02 12:15:05  来源:福建日报
  

  我省福安人薛令之是“开闽第一进士”,他打破了隋朝开科取士以来福建整整一百年的“科举之荒”。他曾为唐代帝师,居官清廉,勇于谏诤,以廉明清正著称。一千四百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先贤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近日,《薛令之:开闽进士,清廉典范》一书作者之一、福安市文联副主席薛建雄做客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堂,与读者分享该书所展现的薛令之的劲节清风——

  东南网7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升文)薛令之是“开闽第一进士”,先为翰林,后迁左补阙,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勇于谏诤。在为太子师时以廉明清正著称。故后,唐肃宗封其故居地为“廉村”,溪为“廉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廉”字命名的村庄。后世,福安百姓及官府因嘉其廉洁奉公推其山岭为廉岭。自此,福安“三廉”名标典籍,传扬天下。

  身为薛令之三十七世后裔和乡土文化学者,薛建雄觉得有责任把先贤薛令之的精神发扬光大,特和陈智文共同撰写了《薛令之:开闽进士,清廉典范》(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该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先贤薛令之令人景仰的劲节清风。

  “纶言为草芥 臣为国家珍”

  薛令之出生那一年,新兴的大唐王朝已走过60多年的辉煌历程。历经唐太祖武德间的开创时期,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和高宗的“永徽之治”时期,李唐天下,百姓因轻徭赋而能安居乐业。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少年时期,薛令之在诗中直抒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出身寒微的将相苏秦和韩信自比,勤读诗书,自信灵谷中的鱼龙终将如剑之出鞘,得遇于圣明君王。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高中进士,破闽文荒,成为“八闽第一进士”。这是自隋大业二年(606年)开科取士整整100年来,福建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一盛世的缔造,与李隆基广纳贤才分不开的。公元713年,薛令之被授予“左补阙”谏官之职,时年31岁。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在谏院任职。这些官员“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即规谏皇帝,纠正朝政,另有弹劾百官之权。

  有一日,唐玄宗命薛令之作一首“吟屈轶草”的诗,似乎有意在朝臣中倡导一种敢于谏诤的氛围。相传屈轶草是一种能指出奸佞的草,又名“指佞草”,其实就是谏官的象征。薛令之饱读诗书,才思敏捷,他以“屈轶草”的特性为诗眼,直抒胸臆,表达了谏臣忠诚、正直的品格。这首《唐明皇命吟屈轶草》(诗题系后人所加),流传后世,也是薛令之在及第后,作为一名谏官最展抱负时期的写照:托荫生枫庭,曾惊破胆人。头昂朝圣主,心正效忠臣。节义归城下,奸雄遁海滨。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

  薛建雄说,这首诗表明薛令之在从政过程中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他要学习忠臣的赤胆忠心与骨气。诗末的“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尤为后世所传颂。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皇帝的声音被视为草芥,臣子才是国家的珍宝。这句话其实是记载薛令之与唐玄宗关于“屈轶草”的对话,这足以体现当时唐玄宗从谏如流,薛令之备受重用及君臣间融洽的氛围。

  开元中后期,“因时极盛,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沉溺于享乐,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后来,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遭免职,李林甫顺利上位。担任了宰相的李林甫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薛令之被任命为东宫官太子侍讲,时年56岁。然而,不管时局怎么变化,薛令之依然鞠躬尽瘁,力辅太子。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