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多数人曾遭大数据“杀熟” 为何能“看人下菜”?

2018-06-13 11:17:53  来源:新华日报
  

  大数据“杀熟”, 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

  当你和你的朋友在网上订同一间房;或者,同一个人用不同手机叫车回家,有可能支付不同的价格。蒙圈的你,可能没意识到,这是遇上了大数据“杀熟”。

  对大数据“杀熟”的关注,成了网络一股热浪。消除社会公众对大数据被滥用的关注,避免“技术的贪欲”,是人工智能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选项。

  同样的服务和产品,以不同价格卖给用户,本质上迎合了网络商业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51%的人遭遇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现在已成网络热词!

  “杀熟”为人关注,起因于一名网友的亲身经历。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在微博上称,自己经常通过某网站订同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常年价格在380-400元。他用自己的账号查到酒店价格是380元,但朋友的账号查询显示价格仅为300元。

  之后,更多的人在网络或媒体上曝光自己被“杀熟”的经历。一位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用新注册的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会员账号,同时选购一张同场次电影,票价相差5元以上。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是,51.3%的受访者遇到过大数据“杀熟”,59.1%的受访者希望规范互联网企业歧视性定价行为。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称,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本质上迎合了商业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以前的“价格歧视”,是商业公司试图对消费者差异定价的行径。

  大数据“杀熟”,也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2000年,亚马逊选择了68种DVD碟片,根据潜在客户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等信息,确定不同的报价。例如, “泰特斯”的碟片对新顾客的报价为22.74美元,而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亚马逊通过新的定价策略,提高销售毛利率。事件曝光后,亚马逊公司总裁杰夫贝佐斯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

  在网上查询,可以看到不少网友在国外被“杀熟”的经历,比如,在知乎上,网友提到:“英国也这样杀熟,比如宽带、车险什么的。每年一定要换一家,才更便宜。”

  从纯技术上讲,大数据“杀熟”,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电子商务研究专家曹磊指出,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的平台制定了不同的价格,一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比如同一产品或者服务,电商平台向熟客推荐价格更高的高端产品或服务,甚至给老顾客更高的报价。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