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飞凤山的环山村庄

2018-05-28 15:31:16来源:福州晚报

飞凤山的环山村庄

江边宅村石门坊

飞凤山的环山村庄

凤冠村整体拆迁后改造成飞凤山公园

  江边宅村

  “客鹊(喜鹊)其咔咔,亲做江边宅。女家什么办?房桶镜箱铁铁垫。”凤岗里一带民谣中的江边宅村位于飞凤山西麓,有540多年历史,村民多姓林,有“洋兰林”“尾岐林”“前林”几个家族。传说“前林”比“洋兰林”“尾岐林”迁居迟三代(约70年)。“前林”祖宗林有光(绰号“虾米弟”)俩兄弟约在距今470年前从长乐金峰前林村到江边宅叫卖虾米,经常在江边宅九仙洲蔗房过夜,时间久了,决定在江边宅定居下来,这便是江边宅“前林”这一支的祖先。

  江边宅是飞凤山环山较大的村庄,有300多户、1000多人口,村民主要聚居在江墘头、山园顶和洋墩厝。江墘头与阡前相连,有数十棵百年龙眼树,每棵龙眼树一年可收成五六担龙眼。江墘头民居临江,旧时乌龙江水从湾边水路进来,每天潮涨潮落。江墘头前是宽阔的江面,对岸是远耸的旗山,在江墘头看旗山落日,晚霞满天,是绝妙美景。山园顶民居比较集中,村中有一条约4公里长的石板路。山园顶原有洋兰祠堂和前林祠堂,1955年因扩建庙宇被拆并。庙宇里有戏台,旧时经常演戏。庙边有一个晒谷场,“公社化”时期,村中青年自筹资金在晒谷场上建起篮球场,当时在农村打篮球还很罕见。江边宅篮球队很有名气,在上世纪70年代乡武装部组织的民兵篮球赛中,屡获冠军。

  高螺头村

  高螺头与江边宅相邻。《侯官县乡土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螺头,吴姓,20余户”。这是当时飞凤山环山村庄中仅大于阡前的又一个小村庄。

  高螺头村的房子多建在山坡上,坡下有一口池塘,池畔一棵古榕因树根被掏空倒在水里,树依着水,水亲着树,自然古朴,美景天成。池塘里每天游着很多鸭子,让老气横秋的池塘生机勃勃。高螺头有几座古厝。吴同祖厝六扇五拔尾,左右各有两间书院,大座屋脊两头有翘角,是凤岗里典型的“清朝式”建筑风格,至今保护完好。

  在高螺头村与凤高村交界处,有一个大墓园,墓园里有神道碑、记睦亭、墓亭、华表、石人石马等。据传,此墓园主人为李其蒙(1647-1721),字大训,号育斋。李育斋祖籍福清北坨,其祖父李思元,明末贡生,迁居福州官贤里(今白湖亭以北的北园一带)。李育斋先是组织族人经营海上贸易,后弃商从学,入太学读书。之后以“太学生起家,考授州别驾(知州)”,留京任职。不久,他又辞去官职在苏州经商。李育斋热爱家乡,乐善好施,出资建有福清北坨李氏祠堂,出资重建鼓山“平楚庵”等,至今尚存。李育斋育有四子:德纯、德绚、德统、德绶。清康熙年间,次子德绚官兵部车驾司郎中,李育斋因此获诰封朝议大夫、车驾司郎中。康熙六十年(1721),李育斋卒于苏州,次年归葬凤冠山。李育斋的墓志铭由户部尚书田从典撰文,盛称他“公之器量恢廓,任去来,同物我。好行其德,不伐其功”。

  1972年,建红大队修凤冠到狮头山公路。在建桥中,先在飞凤山采石,因飞凤山岩石不多,遂将山东岭村石人石马、李育斋墓园石人石马解成条石用于砌桥基。21世纪初,由于城镇化建设,李育斋墓园被改建为工厂,至今只留下神道碑一块立在工厂楼梯口。

  凤冠村

  凤冠村南邻山东岭,北接高螺头,村民大部分姓李。李氏本陇西望族,五代之后居于甘肃兰州,后流寓江南,分布于闽浙赣粤。入闽李氏先迁居长乐,其后代定居凤冠村。

  凤冠村面朝东南,民居大部分依山脚而建。在飞凤山环山村庄人们的感觉中,凤冠村天亮得早,太阳也最先照到凤冠村,而傍晚天暗得也早。下午,太阳转过飞凤山西面,这时面朝东南的凤冠村有“太阳已落山”的感觉,天色也比别的村庄暗。所以,飞凤山环山村庄形容天色已晚有一句话“凤冠都叫小孩睡觉去了”。凤冠村民居以“柴栏厝”居多。村中有一座叫“洪林铨”的青砖大屋特别显眼。这座青砖大屋建在路边,墙体顺着道路弯角砌成弧形,让人感到很圆润。村庄前是一片平原,种植水稻、柑橘。2015年,海峡奥体中心建成后,为改善周边环境,市里将凤冠村整村拆迁,原址建设飞凤山奥体公园。山麓边有一棵古榕树昂首挺立,面向海峡奥体中心,古榕树不远处是红色外墙的泰山庙,成为凤冠村的历史标记。(赵素文 陈志)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