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龙祥岛围缯往事

2018-05-16 11:19:38来源:福州晚报

  “正月蜀来正月头,围缯初一着开头。二月蜀来水草青,围缯驶转迎泰山。三月蜀来三月三,围缯起早去赶青。四月蜀来尾暴昂,围缯讨鱼着当行。五月蜀来节气浓,围缯角色爬龙船。六月蜀来天热时,围缯出式去围鳀。七月蜀来七月搬,围缯转厝做平安。八月蜀来是中秋,围缯钱息加二抽。九月蜀来重阳节,围缯没闲过且节。十月蜀来是立冬,围缯全觑讨小冬。十一月蜀来冬节时,围缯瓜命围退时。十二月蜀来是年边,围缯驶转洗船边。”

  这段用福州方言吟唱的《十二月围缯讨鱼歌》摘要,曾流传在闽江下游和乌龙江龙祥岛一带。歌中再现了上世纪早期围缯各月份的活动场景,是一幅生动的“讨鱼水俗图”。时过境迁,现在不仅很少人会唱,而且当年的木帆船围缯讨鱼场景,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逐渐被现代化捕鱼船舶所代替。谈起那些年围缯往事,龙祥岛上的老渔人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缯讨鱼,多在闽江下游到闽江口近海作业。作业一般选在平潮或低潮缓流时进行,“雄、雌”两艘围缯紧密合作,“雄船”放网,“雌船”牵开网(也叫“牵啊”)。每船8人至12人,分舵手、轮机员、技术员、水手、放网手、牵网手等。放网的围缯将网放下水,另一艘叫“牵啊”的围缯将网牵拉去。网放完毕,两艘船靠人工力、风帆力或机械力合围鱼类。拖行一段时间后,两艘船靠拢将网拉起,把网袋中捕获的鱼,用鱼勺捞起放在舱内。一网少则几十斤,多的一两千斤。三月和十月是捕捞的旺季,在这季节,河上、海边到处都是围缯,会吸引很多人在岸边围观,呐喊助威。

  围缯,用渔网在水中围捕鱼类的捕捞船舶,是农耕时代闽江下游最常见的捕鱼船。围缯可分内河和出海两种类型。内河围缯较小,通常宽约3米,长10米;外海的较大,一般宽6米,长15米,后来越做越大。围缯船头小翘起,船腹大,船底平,船尾翘起收窄些。船中根据用途分若干船舱,有鱼舱、网舱、杂物舱、食品舱、生活用品舱等。舱面是作业和活动的地方。船中至船尾部分的船面,用木料建成小船屋,高约1.5米,长度不等。船中设有密封的卧室和活动室,中间有拉舱门互通;船尾另设与人等高的空旷厨房和掌舵室。早期小围缯只是用竹篷搭建,不分舱门,前后通用。围缯最神圣的是船头两旁的鱼眼和船尾的神龛。渔人认为,有了鱼眼,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围网触礁,还可以探清鱼群;围缯的鱼眼与官船、商船的鱼眼是有区别的,官船向上,商船一上一下,而围缯的两只鱼眼都是向下,眼睛黑白分明,目标十分明确。船上还供奉“玄天上帝、水部尚书公、水上周都督、临水夫人”等水上神,佑护人船平安。

  围缯用的捕捞网,是长方形的大网片,一般网宽(深)5米至15米,长百余米、千余米不等;在网中点处设置一个大鱼袋,像漏斗,越到漏斗底网距越细密,将围捕到的鱼收进袋里。网底部边缘系垂重物,才能使渔网沉入水底,垂重物有瓷制、铁制、铜制、铅制的。网放多深,根据水深程度,由垂直的网纲绳来控制。内河放网一般在10米内;近海则根据水深浅程度,放十几米、百余米不等。长方形渔网中点鱼袋尾打个活结,当围捕到鱼后,起网将鱼袋拉出水面,先用鱼勺捞些鱼放鱼舱内,再齐力拉起来,解开鱼袋尾活结,把那活蹦乱跳的鱼倒进鱼舱。然后再放网、收网,一茬接一茬轮番操作。

  围缯讨鱼方法,约在清代形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社时期得到大发展。起初,只是两个人用渔网系竹片在浅水滩拉捕小鱼虾;后来,用渔网布在小江河里,两头各有若干人在水中拉网围捕河鱼;最后,利用两艘小船,在江河里靠划桨、撑篙或摇橹力和借风帆力围捕,才形成早期的围缯。这时围缯都较小,多是渔民居家的木帆船。风帆根据船的规模大小,置单帆、双帆或三帆。作业时,一般由自家亲友之间自由组合捕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渔民组织起来,成立渔业合作社或专门渔业队,统一管理渔业生产。后来,船造大了,网也添长了,作业任务重了,风帆和人工力承载不了,增设了机器,叫机帆船。人工摇橹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长锋)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