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一二
“百寿书家”张怡: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
2012年国庆节,张怡和夫人陈淑萍在西湖公园合影。(张怡家人供图)
六岁跟前清进士识文练字,退休后掌握“双管齐下”绝技
张怡出生于南平的书香之家,自幼喜欢书画,六岁开始跟随一位前清进士学习书法。初学颜、柳,临帖、双钩、描红,样样都不能少。幼时为练习腕力,曾在笔上套一铜坠,蘸水苦练于斗底红砖之上,力求写出风格不一的书体。因为书法好,10岁时,他已在南平小有名气,甚至有店铺请他写牌匾。初中开始师从书法家郑元祯,勤学“二王”,兼涉篆、隶。步入老年,则深赏米芾、怀素草书,至今已90余载。
《梅雪争春未肯降》
与众多书法家不同的是,张怡是天生的左撇子,可小时候先生偏要他用右手写字。“小时候就发现左手更灵活,可那时左手写字是要被老师打手心的,我也只能偶尔练一下。”于是,先生在时,他就用右手习书;先生不在时,他就用左手练字。
《品茶能益寿》
事实上,左手写书法也大有其人。林散之、费新我等大书法家都是用左手写。几十年来,张怡时左时右,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从未间断过对书法的喜爱和苦练。他的书法博涉多家,篆隶真行草五体皆能,尤以行草造诣最深。
《海天气象》
由于书艺精湛,江苏新四军纪念馆、闽侯林祥谦烈士陵园、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安徽圣泉碑林均镌刻收藏其书作,也有不少海外人士慕名求墨。
不过,张怡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项绝技,便是“双管齐下”。博览书坛,左手写书法不稀奇,两手同时书写也大有人在,但左手写反字、右手写正字,左右手同书,诸体皆通之人实为少见。
《寿》(双手书)
“这是我退休后,慢慢摸索出来的,后来技艺练熟了。”张怡告诉记者,双手同时写出正反字体,需要反复练习,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枯燥无味,可自己却乐在其中。
摄影家盛斌拍下张怡曾经双手同书的瞬间。(邱陵 翻拍)
在书房里,还挂着一幅他双手书写的照片,那是一位知名的摄影家盛斌抓拍后放大赠送给他的。画面上,只见他双腕同时挥动,笔走龙蛇,纵横上下,开合有致。赵玉林曾赞叹道:“难能最是挥双管,左右开弓绝代功。”
2015年5月30日,百岁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赵玉林等众多书法家前来祝贺。(杨婀娜 摄)
主张书法促进长寿,呼吁老年人要“心花怒放”
在他的客厅里,有一块红色的匾,上书“诲人不倦”四个大字,是首期离退休老干部书法进修班学员集体签名后送给他的。这块红匾被他视为珍宝。
原来,张老退休之后,看到许多戎马一生的老干部生活单调,就参与创办了福建省老年大学书法进修班。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他都坚持骑车到老年大学辅导离退休老干部们学习书法。
写有“诲人不倦”的红匾。(邱陵 摄)
夫人陈淑萍本就写得一手好字,在张老影响下,也临池不辍,加入了福州市书法家协会。夫妻琴瑟和鸣,同游书海。两人都认为,唯有书法,才能活出老年人的风采。
在记者问张老长寿秘诀时,他笑着说,动笔前,我畅游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心花怒放”;动笔时,挥毫泼墨,酣畅淋漓,仍然“心花怒放”;作品写成,邀来三五知己共同欣赏,饱览文字之美,又让自己“心花怒放”。每天都开心,长寿自然如期而至。
《养天地正气》
十二年前,张怡曾写过一篇短文,标题是《浅议书画与长寿》。“远的不说,仅就近代与当代的就有齐白石、于右任、沙孟海、启功和苏局仙等书画大师,都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张怡从个人经验出发,建议书画家不妨在闲暇之时,思考创作作品的立意、构图、色彩、效果,对书法来说,则可以筹划字体的间架结构,整幅的谋篇布局、行气疏密的安排等。
“我常在走路、看电视或静坐时以指代笔,进行模拟创作书写,这种‘书空’现象,也是意在笔先的过程,既可以练习书法,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在张怡看来,书画令作者长寿,关键在于入静运笔能够对人体的精、气、神起到良好的调摄作用,正如古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因此可以祛病延年。
《松鹤寿》(双手书)
几十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张怡对每一幅作品都力求变化。他不喜欢墨守成规,讲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一百幅有一百幅的变化,否则“千字一面”。“要达到形神兼备,非下一辈子的苦功不行。”
如今,103岁的张老仍然关心时政,生活俭朴,每天从阳台对面飘来校园的朗朗书声,就是最美的旋律。“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这十个字,或许是其人格品性的鲜明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