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政协委员的共同心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
全国两会召开间隙,记者在委员驻地邂逅了来自农工民主党的张光奇委员与杨鸿生委员。他们正就当前医改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俩是约好了的。我们都做过医生、当过院长,也是多年的老朋友,都关注医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基层医改如何改,一直是两位委员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充分看到医疗改革这些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一,老百姓看病有了更好的保障;第二,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第三,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云南省委会主委杨鸿生说。
张光奇委员补充说:“新一轮医改方案实施以来,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最重要的是,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老百姓的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后,如何让患者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面对记者的提问,杨鸿生委员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过去,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云南省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比较困难。但近年来云南省坚持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医改难题,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等方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怎样才能少花钱看好病?我举个例子,我们禄丰县将DRGs(疾病诊断组相关分类)引入到县里的公立医院进行试点改革。所谓DRGs,就是将住院病人按照疾病种类、临床相关性以及资源消耗相似性进行疾病组分类,并以疾病组为单位,科学规范诊疗行为,合理制定医药费用支付标准。这就意味着,诊疗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标准化、路径化、规范化。药占比下去了,医疗成本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杨鸿生委员说。
张光奇委员认为,加大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基层看病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7年,贵州省1500多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远程医疗全覆盖。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得了疑难重症的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即可享受县级医院、省市三甲医院甚至国家级大医院的大专家提供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服务。这不仅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还减轻了群众异地就诊交通费、家属陪同费等经济负担。”张光奇委员说。
在打破了旧有的“以药养医”制度之后,如何深化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真正调动起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此,张光奇委员认为,要运行新机制,盘活优化人力资源,让医务人员能上能下、合理流动。
“我同意你的观点。”杨鸿生委员态度明确,要通过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刚柔并举”,多措联动引导老百姓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树立健康正确的就医意识,重构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
从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到远程医疗、人才培养……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两位委员意犹未尽。他们告诉记者,让群众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李丹丹)
相关新闻
- 激发正能量 创造新辉煌(2018-03-11 15:14:15)
- 为法治中国鼓掌(2018-03-11 15:11:38)
-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两高”报告 感受公平正义的法治力量(2018-03-11 15:10:36)
- 法治的分量在人心的秤上(2018-03-11 15:09:20)
- 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个角落(新时代·新作为)(2018-03-11 15:07:25)
- 乡风文明,把民心汇聚在田野上(2018-03-11 15:03:59)
- 乡村如何拴心留人(议事厅·乡村振兴)(2018-03-11 15:00:26)
- 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2018-03-11 14:59:30)
-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奋勇前行(2018-03-11 14:54:17)
- 听了总书记这些话,青年代表干劲更足了!(2018-03-11 14:48:27)
- 常修为政之德 永葆敬畏之心(2018-03-11 14:44:53)
- 光明日报评论员: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8-03-11 1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