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生态+”的漳州模式: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2018-01-13 11:11:5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从“生态佳”走向“生态+”,漳州市探索出了一条天人和谐、统筹兼顾、合力并举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生态+”的漳州模式: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2017年3月16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环卫工人在清洁内河河面垃圾

  福建漳州,九龙江畔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

  同处闽南金三角区域,厦门头顶“经济特区”的光环,泉州身披“品牌之都”的美誉,在两者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腾飞收获的显赫声名映衬下,一样凭海临风的漳州显得相对沉寂。

  发展风光,四时不同。和许多相对后发地区一样,以花果之乡著称的漳州如今也面临着崭新的时代考题: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怎么优化发展?在同城化背景下怎么错位发展?在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怎么绿色发展?

  “花样漳州”“田园都市”“五湖四海”“‘双百’绿化”……检索漳州市近年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频词,自然清新之气和生态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黑臭的“龙须沟”变成了一泓清波、曾被视为“鸡肋”的荔枝林变成了“摇钱树”和“城市绿伞”、脏乱差的城市“边角地”变成了抢手的“黄金宝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今日漳州,随处可见点“绿”成金、借“绿”转型的生动景象。

  种种可喜变化,得益于漳州市近年来全面深入实施的“生态+”战略——以生态引领城建、产业、民生、文化等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提升生态红利的“可感度”和“含金量”;充分挖掘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城乡、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共谋共建共享。

  “荔枝海”的“新生”

  冬日漳州,暖阳如春。站在南郊的凤凰山顶上极目四眺,漫山遍野的荔枝林苍翠欲滴,如同绿色的波涛涌向天际。

  凤凰山所在的九湖镇种植荔枝已有上千年历史,世代相传、逐年扩种而蔚为大观,山上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荔枝树。近30万株荔枝、100多类品种,汇集成波澜壮阔的“荔枝海”。

  漳州市高新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李青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由于荔枝价格低迷,当地农民砍果树、占林地的现象加剧,荔枝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转机来自于2011年,这一年漳州市提出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钱可以买得到树,但买不到树的年龄”,为了保护这片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漳州市以生态利用的眼光重新打量这片古老的荔枝林,按照“荔枝大观园、全民健身馆、天然大氧吧”的定位,及时规划建设了凤凰山“荔枝海”公园。

  原本荔枝林内只有简陋狭窄的生产便道,上山入林极不方便,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亲近绿色,公园专门铺设了一条近8公里长的蜿蜒“绿道”,配套建设驿站、观景平台等设施。为了引导市民对荔枝树和荔枝文化的珍视,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对核心区的1800亩荔枝林实行征收保护。

  漳州“荔枝海”已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公园建成后,荔枝林的种植业功能也随之拓展升级。三年前,资深花农陈振龙嗅到了“荔枝海”蕴藏的巨大林下商机,带领村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浓密的荔枝林下种植喜阴的铁皮石斛。在政府鼓励帮扶下,合作社如今已拥有200多亩种植面积,600多棵树,每棵年产仿野生铁皮石斛5至6斤,效益比荔枝鲜果高出了近十倍。

  李青根说,公园建成后,荔枝林还是那片荔枝林,但却实现了“三变三提升”,即把成片果园变成了生态公园,把私人资源变成了公共资源,把郊野山地变成了旅游胜地;提升了旅游热,提升了果树的经济价值,提升了果农保护荔枝树的自觉性。

  在距离漳州主城区10余公里的圆山林下国有林场内,也同样上演着“老树开新花结新果”的精彩故事。

  漳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姚庆端说,占地3.5万亩的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5%,内有1000多种植物、包括海南黄花梨等1500多株珍贵树种。但因为人多地少加上林木采伐量收紧,200多名林场职工生产生活发展困难。

  另一方面,国有林场长期封闭一隅,交通不便,大部分市民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绿色宝库。“林场的门向哪里开,森林的价值和功能完全不一样。”林场党支部书记黄炳裕说,经多次考察调研之后,市里提出了把林场建设成为城市近郊生态园的举措,把林场大门向通往城区的圆山大道敞开。这不仅使进入林场的车程缩短了一半,更推动了“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的发展新路。

  走进林下国有林场,在种类繁多的花前树下,经常能看到不同机构和个人的认养标识。姚庆端介绍,林场大门转向和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前来畅游、参观、健步的市民越来越多,“十一”期间每天达2000人次。

  林下停车场、生态服务中心、儿童游乐设施……从事林业30多年的老黄细数着林场内的各个改造建设项目:“等生态园真正建好的那一天,就是林场人彻底放下斧子的时候了。从吃林业饭到吃生态饭,林场的路以后会越走越宽。”

  水为脉 绿为媒

  站在漳州市南山文化生态园内,但见南山湖波光粼粼,成群结队的白鹭时飞时栖。南山寺的妙修法师说,一年以前,南山湖还只是寺里的放生池和老百姓的鱼塘,垃圾遍布,湖水黑臭。经过整治拓宽,南山湖与周边水系贯通,死水变清波。南山寺有感于环境变化,让出60亩闲置地,建成了漳州市最大的三角梅主题花海。

  据漳州市规划部门介绍,南山文化生态园属于漳州市“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中的南湖,与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构成“五湖”;“四海”则由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

  这个以水为脉、以绿为媒的系统性生态建设工程,不仅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边角地”脏乱差的局面,也为城市的“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提供了空间。

  “五湖四海”项目所在地大多是滞洪区、未利用地、城中村和传统农产品集中区,是发展的相对“洼地”和城市公共配套的“短板”。漳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蔡志伟说,之前漳州滞洪区偏少、城市水面率偏低,“五湖”项目建成后,城区排涝滞洪能力可新增达到一千万立方米,全市排洪排涝能力达到30年一遇的水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以漳州“母亲河”九龙江为轴线,南北拓展、东西延伸,以漳州天然形成的水系和特色瓜果花卉等元素为基底,均衡中心城区生态空间布局,重新雕塑城市生态功能,拉近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把生态效益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福利。

  “四海”之一的四季花海位于漳州市中心城区,原先被连接芗城与龙文两区的立交桥笼罩,桥下垃圾成堆,污水横流。项目建设后,立交桥被拆除,腾出的400多亩空地变身人民广场,种上了漳州人常见的凤凰木、香樟、虞美人等花草,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一片花海。

  四季花海边上锦绣一坊社区居民马淑珍说,花海建好以后,大家有了个休闲享受的好去处。环境的改善也提高了居民的文明意识,许多逛花海的市民都随身携带着垃圾袋,地面上“连个烟头都很难见到”。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