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力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
结合水系治理建设的井店湖公园。 记者叶义斌 摄
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记者 黄凌
日前,记者在闽江畔的闽侯县白沙镇木帆社社区看到,村里组织了20多名村民在闽江滩涂捡拾水漂垃圾。“这段滩涂成凹字形,前后十多公里的垃圾都会漂到此处,今年镇里结合河长制工作,在闽侯全县试点‘垃圾不落地’工作,村民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升,水漂垃圾少了很多。”木帆社社区党支部书记卞礼顺对记者说。
像木帆社社区一样,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福州各地均加强了流域畜禽整治、污染源排查和沿岸垃圾清理,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长制工作。全民护河在福州蔚然成风。
河道管理员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泰县嵩口镇,穿镇而过的大樟溪不仅是当地的母亲河,也是嵩口镇珍贵的旅游资源。2017年3月,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这个消息让永泰嵩口镇水利站站长张荣锐吃了一剂定心丸。多年来,由于政策不明晰,嵩口镇聘请的一群河道管理员流动性非常大,有的干了几天就不见人影。“县里出台配套方案后,河道管理员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我们已在全镇21个村各选出一名河道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大樟溪的保护。”张荣锐说。嵩口镇还通过集中统筹,量身为河道管理员安排了兼职。
像永泰一样,我市各县(市)区着眼河长全覆盖,以区域为单元分级设立市、县、乡三级河长、副河长,以闽江、敖江、龙江流域为单元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市本级设河长1名,由市长担任;设副河长3名,由3位副市长担任,并兼任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流域以及市城区主要内河的河长。全市共设河长684名,实现全市203条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107条城区内河都有河长。同时,拓展设立村级河长,实现全市河流河长全覆盖。
畜禽整治常态化 水上项目强力回归
“五月五,龙船鼓。”2017年5月,对闽侯县竹岐乡的村民来说,是个值得喜庆的时节。由于整治得力,金水湖水质有了明显提升,已经停了几年的金水湖龙舟赛再次回归。
“金水湖水质的改善,得益于政府持续进行流域畜禽整治。”竹西村村民肖朋辉深有感触地说,前几年,不仅小目溪流域遍布大小养猪场,金水湖边上的竹西村也有10多家养猪场,污水直排湖体,水质惨不忍睹,周边农家乐生意十分冷清。
改变从2013年开始。竹岐乡副乡长王勇介绍,2013年起,乡里开始整治小目溪畜禽污染,到2015年底,共拆除小目溪流域非法养猪场376家,猪栏面积40多万平方米,转移生猪10万头。2016年以来,竹岐乡对回流养猪场进行进一步整治,已杜绝非法畜禽养殖现象,金水湖水质从劣五类水恢复到四类水,完全能满足休闲娱乐要求。
好环境引来新商机。2016年6月,福建懒虫房车露营俱乐部入驻金水湖景区。而随着游客增多,原本亏本经营的金水湖大酒店引进水上皮划艇、摩托艇项目,带动酒店经营。
创新工作机制 购买社会保洁服务
龙江流域的迳江,主要流经福清渔溪、上迳两镇的近10个行政村。2016年以来,该流域共拆除畜禽养殖场295家,使得水质有效改善。如何保持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迳镇镇长翁昭康给出了答案:严控畜禽养殖回流、每月固定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利用专项资金购买河道保洁服务。
记者日前在迳江上迳镇上迳村段看到,河面干净整洁,河道两旁绿树成荫,一艘河道保洁船在水面来回巡查。“流域各行政村村干部担任各自流域的河道专管员,负责河道保洁,哪里出现问题,就实行问责制度。保洁船巡查为专项资金购买的社会保洁服务,我们与保洁公司签订协议,以机制推动河道保洁。”翁昭康说。
目前,福清的“一江四溪”及农村9条河道保洁工作已委托给专业化保洁公司,并由河道所在镇(街)河长办进行成果考核,由福清市河长办进行复核,按考核绩效确定保洁服务费用。
强化考核 形成长效机制
《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建立了奖惩分明的考评机制,制定了河长年度考核考评和奖惩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生态补偿、以奖代补等挂钩,并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无故未能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每年年底,河长办还会编制次年河长制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责任落实情况督导检查、重大涉河项目专项稽查,对督查稽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督办、限期整改、验收反馈。
-
河道保洁船在迳江上巡查。 记者黄凌 摄
抓源头 控过程 治末端
创新水系治理 福州走出新路
记者 孙漫 莫思予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治水“旋风”在城区各条水系上刮得起劲。在市委、市政府“系统、科学、管用”的治水方针指引下,为实现水环境的长“制”久安,我市创新水系治理模式,生成7个PPP水系治理项目包。土地征收、内河清淤、污染源整治、沿河截污,各条战线持续发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治水。
水系治理首用PPP模式
离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时限越来越近,清控人居(福州)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区域二项目经理严希舜说自己“1天当成3天用”。超磁净化、叠水增氧等设备方法齐上阵,他所负责在东郊河即将告别“一潭死水”。
为全力攻下仓山龙津阳岐片区水系阳岐河的黑臭难题,项目实施方首创生态环境(福州)有限公司将北京总部精于水环境治理项目管理(PMO)的专业团队派驻福州,从技术、工程、风险等多方面做好治水“功课”。
“生态”和“保护历史”同样是写入每条内河治理的核心词汇。白湖亭河周边存在大量古建筑,不拆除文物、不破坏植被、不变换河道……通过优化方案,另挖河道引流污水,最大程度保证河道通畅,也保护了历史文化。
对浦上河、台屿河、梅峰河的治理,有的采用生态框缓坡铺设,最大程度恢复河体自净能力;有的在打桩时就通盘考虑,一次拼装成型,把混凝土对河道的污染减到最小……
治水至今,每一条黑臭水体,都倾注了多方治水力量的集体智慧。这也是PPP治水模式下福州全力治水的缩影。
“传统的政府建设、管理模式,政府既当‘管理者’又当‘运动员’,存在财政一次性投入大、建设与管理脱节、技术薄弱等问题。”市建委给排水处处长朱宸熠说。
此番治水,和以往不同。2016年12月,在梳理出800多个内河问题清单的基础上,我市决定引入PPP模式,形成涉及全市102条内河(含42条黑臭水体)的7个水系治理PPP项目。
“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水系治理,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当裁判员,评判治理效果,像‘网购’一样,确认收货后再付费。”朱宸熠说。
7个水系PPP项目包同时推出,规模仅次于北京市(8个),所有项目包从谋划到落地开工平均120天,PPP方案和模式也得到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2017年底前的除黑臭“收官之战”正全速冲刺,目前已有20条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三捷河、达道河、瀛洲河、新厝河、洋里溪、琴亭河、竹屿河、茶园河、浦上河、飞凤河、龙津河、龙津一支河、阳岐河等河道,将在2017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除黑臭目标。
水系征迁刷新福州速度
征迁腾地,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入场券”。2017年6月,按“一个不少于,四个不能断”的要求(沿河退距不少于6米,截污管渠、树木、灯光、道路不能断),市委、市政府吹响水系征迁战役号角,四城区全力以赴。
在红星河黑臭治理中,河道能否实现贯通和截污最为关键,而这又取决于沿河能否顺利征迁腾地。如今,原本遍布河岸的庙宇、旧屋、龙舟房等建筑已夷为平地,提前1个月向水系治理项目交地。许多干部感叹:“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推进征迁提速,各区妙招频出。2017年4月,晋安区率先在黑臭水体治理征迁交地中运用航拍技术,实现一河一航拍、一图一标明。因此,该区涉迁的27条内河,每条都有专属“作战图”,倒逼征收加快进度。“图上标示的未拆建筑物是攻坚的重中之重。”晋安区建设局副局长林晖榕说,挂图作战让征迁工作人员心中有数,行动起来更迅速。
历时3个月的合力攻坚,截至2017年国庆前,四城区累计拆除183.28万平方米沿河建筑,平均每天完成2万多平方米,创下了水系征迁的福州速度。
建管查污“全网”覆盖
“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这是治水人的理念。
在西湖及周边水系污染源排查整治中,我市采取排污口到污染源的正向排查与污染源到排污口的逆向倒查相结合的办法。
梅峰路雨水井的改造就是一次“正向排查”的成果。福州水务管网维护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魏冬福在排查过程中发现,该处雨水井内在晴天有污水流动。他一边对照排水管线数据平台的定位,一边根据污水流向倒查,最终,在金海园小区路边的雨水井里,发现了一根暗管。来自小区的部分生活污水正从暗管排往雨水管,最终排入西湖周边水系。经截流改造,该小区如今已实现雨污分流。
地下管道、截污渠的自身病害也给内河水质带来危害。市水务管网维护有限公司对环西湖截污渠进行“体检”、清疏、修复。2438米长的渠内共清理出近4000立方米的淤泥,揪出了树根侵入、接缝漏水等155处缺陷,目前均已完成“手术”。
如今,一场福州史上最大规模的污染源排查和管网建设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开展。市环保局定期联合建设、城管、市场监管、房管等部门,分组对各城区黑臭水体沿岸重点污染源开展排查整治联合执法行动。
对“揪出”的污染源,我市分类限时整治,并建立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包括餐饮业隔油池长效管理、居民小区化粪池清掏管理等。对内河沿岸污染源名单中已安装流量计、在线监控设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在线监管。
为防止污染入河,我市对城区内河进行沿河截污。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沿河截污要做成“百年工程”。
督查竞赛 确保实效
为实现速度、安全、质量一个不漏,我市将水系专项督查与一线考察干部相结合,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成立6个黑臭水体治理现场工作组。市建委也成立了6个黑臭水体治理挂点督查小组,由处级领导带队,明察暗访,重点督查工程进度及人员到位情况等。
为激发一线工人的热情,“百日冲刺劳动竞赛”也在各水系包全面展开。各河道围绕“比速度、比质量、比安全、创一流”主题开展竞赛,掀起加油“拔河”新热潮。同时,我市还坚持目标导向、奖惩并举,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市建委联合制定多种措施,落实考核机制和奖惩方案,全力确保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
市联排联调中心在部署工作。(资料图片)
统一调度让水“听”指挥
福州在全省首创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
记者 孙漫
打好水多水动“生态牌”
眼下,福州市城区水系治理进入冲刺阶段,让“摘黑帽”的河水多起来、动起来,是市联排联调中心持续开展的重要创新工作。
流水才能不腐,随着城市发展,许多河流间“交互”消失,水体流动性逐渐弱化。为实现水体交换,必须施以“外力”。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永锋介绍,此前城区调水模式是沿江泵站抽排补水,联排联调集中管水后开始探索自然生态的纳潮引水模式。
“纳潮引水就是运用闽江自然潮汐规律,把江水自然引入,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引水。”陈永锋告诉记者,泵站抽排是传统单一的耗能模式,且引水所达区域相对有限。纳潮引水不仅减少电耗,结合分流措施还能让水合理分配到各条内河,实现补水全覆盖。“水体交互能实现微生物自由‘进出’,保持水质,纳潮引水也是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生态功能。”
目前,我市城区正按“一闸一策”和“一流域一方案”,形成“纳潮引水为主,沿江泵站调水为辅”的自然生态补水模式,光明港一支河、瀛洲河、浦下河等均在开展试点。
记者日前在浦下河看到,经过生态补水的河道水量充沛,在两旁绿树的掩映下更显美丽,纳潮引水效果初显。“浦下水闸每2天开闸一次纳潮引水。”陈永锋介绍,当闽江水位标高高于浦下水闸闸内水位时,工作人员就会开启浦下水闸补水,当闽江水位标高低于浦下水闸闸内水位时,再开启浦下水闸排水。
同样的纳潮引水方式,也在江北城区逐步推广。目前该片区引水为“七进两出”,纳潮时所有江水从魁岐水闸、鳌峰水闸、东风三孔水闸、江四水闸、万寿水闸、三捷水闸、彬德水闸7座水闸流进,排水时从鳌峰水闸、彬德水闸2座水闸流出。
记者了解到,中心的水质监测站每2天都会对光明港一支河与瀛洲河进行定点水质取样检测,经对比,河道水质确有改善。
2017年底,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鼓台片区内河将实现生态补水全覆盖。
当好防涝排涝“指挥官”
节能、生态管水之余,中心面临的另一重任就是内涝防治。记者了解到,按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的目标,开展“一点一策”整治,城区易涝点数量从2014年的95个下降到2017年的27个。
“现在这里不积水了,出行方便了!”提及家门口的招贤路,家住鼓山沃尔玛附近的林先生连连点赞。原先这条逢雨必涝的小路是大家的“痛点”。“在对招贤路周围人口、汇水面积等测算后,决定埋设一条直径0.8米的雨水管道,直接接入前屿路雨水系统,将水引至浦东河。”陈永锋说,7月完成改造的招贤路,面对“纳沙”“海棠”双台风登陆时,一改往日积水场景,排水效果显著。通过工程措施改造,一个个易涝点“销户”,大儒世家、地铁1号线斗门站、省血液中心……年底前,2016年市委市政府重点确定的46个易涝点整治将完成。
作为“战时”的“总指挥”,中心还运用“城市防涝应急指挥一张图”,通过联排联调的非工程措施,进行水系要素点对点科学调度,系统精准把握调度顺序、节奏和库容。比如,暴雨来临前,中心采取减少生态补水,提前腾空库容,排涝站排水等措施,降低内河水位。
“目前,我市已初步实现汛期会商决策、联调联排,最大限度发挥排、蓄、截、分等工程效益。”陈永锋说。记者了解到,我市移动排水能力已达58220立方米/小时,比去年多出一倍。
做好内河水质“监督员”
2017年1月,隶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的市供排水管理中心水质监测站正式成立,将四城区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纳入监管并建立档案,填补了我市排水行业水质监测和数据采集的空白。结合水系治理,2017年10月起,城区内河水质建档工作正式开展。今后,通过实验室检测及实时在线监测,就能及时发现水质变化情况,给水系治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内河和人一样,只有通过体检,才能知道水质状况、污染物的特征,通过建档、长期监测及课题组研究,才能筛选出每条河道的敏感物质,一旦监测到,便能追根溯源,找到污染源头所在。”陈永锋说,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数据的摸底收集是根本。因很多采样点条件有限,工作人员都只能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采样工具和测试仪器爬上爬下,回到实验室后,还得一遍遍做实验、出报告、找问题。
目前城区全部内河水质采样点都已确立,检测流程也制定了规范,随着跟进分析的逐步深入,能对每条内河的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每条内河的“本体档案”也能为后续治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