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17-11-29 11:12:42  来源:厦门日报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小朋友表演节目,宣传垃圾分类。(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考评小组实地考评。(日报记者 殷磊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美丽的白鹭洲。(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各区配备专业的收运车辆。(日报记者 吴海奎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位于翔安白云飞的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垃分办 供图)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我市推进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日报记者 殷磊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环卫工人正将大件垃圾搬上传送带。(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垃圾桶边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成为一道风景。(日报记者 殷磊 摄)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垃圾分类专题培训。(市垃分办 供图)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商务局宣传推广“以箱置桶”模式。(市垃分办 供图)

垃圾分类厦门实践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入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市垃分办 供图)

  生态文明建设,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力推进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建设,努力让城市环境更宜居、市民生活更美好。垃圾分类的“厦门实践”,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效,更总结出一系列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成为厦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氛围初步形成

  90%的小区已推行

  按照“公共机构带头、示范小区引领、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厦门强势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17年11月中旬,全市主城区90%的小区、120家市直机关、85家星级宾馆(酒店)、1124所学校、12家市属国有企业、66个农贸市场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和驻厦部队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

  紧扣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大环节,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厦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取得一定成效:全市每天分类出厨余垃圾400多吨、收运餐厨垃圾200多吨,收集可回收物约100吨。市、区条块结合、政企联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确保源头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实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经过多年以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的共同推动。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氛围已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设施配套为轴

  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党的十九大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离不开末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过硬的硬件设备支撑。近年来,按照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的要求,市政园林部门加大力度补短板,加快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为垃圾分类的“厦门实践”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避免了分类后的垃圾“埋在一处、烧在一起”。

  为实现源头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近年来我市建成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厂、2座大件垃圾处理厂、1座工业废物处置中心,能够为前期的垃圾分类提供基础的处理保障。

  厦门计划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厨余垃圾处理厂、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新增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力争到2019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7750吨/日。

  垃圾转运建立分类直运模式

  全市规划运行厨余垃圾运输线路41条

  去年以来,厦门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直运”的模式。像公交车那样,设置固定的行驶线路和站点,由专门的分类垃圾收运车定时到各站点收垃圾,然后直接运送到垃圾处理厂。这种模式就是垃圾直运。可回收物由回收企业负责上门收运,厨余垃圾按照“公交化”运行模式,定时定点收运;有害垃圾通过专用转运车进行运输;其他垃圾采取直运和转运相结合的方式运往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

  为了确保“垃圾分类直运”模式的有效运行,截至11月上旬,全市已分发分类垃圾袋近1亿个、分类垃圾桶19万个,采购厨余垃圾转运车90辆,规划运行厨余垃圾运输线路41条,全市设置分类垃圾转运点1300多个,在居民生活小区设置资源回收箱316套。

  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1100吨

  扩建后日处理能力可达2000吨

  岛内及海沧区的厨余垃圾,采取直运模式运送到后坑环卫基地处理,其他3个区直运到东部固废中心处理。其中后坑环卫基地现有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为500吨,扩建后日处理能力可达800吨;东部固废中心现有厨余(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600吨,扩建后可达1200吨,并将计划新建厨余(餐厨)垃圾处理厂。

  垃圾焚烧发电每天处理1800吨

  新厂建成后每天可焚烧垃圾4350吨

  2007年以来,我市建成投产运营3座焚烧发电厂: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成后,日处理生活垃圾可达4350吨。

  “互联网+”技术实现垃圾源头追溯

  建成全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

  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垃圾源头追溯机制,对前端分类的垃圾袋进行二维码识别,使垃圾能够“见袋知主”,在源头实现垃圾投放追踪。推进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于今年5月建成我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运用数据库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接入全市43部餐厨收运车,2200余张餐、厨垃圾桶RFID卡信息,560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

  大件垃圾9秒钟破拆一个大床垫

  岛内已建立起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收运体系

  《厦门市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区政府要建立完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实现城市垃圾大分流,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已经各建成一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超过200吨,最快9秒就可以破拆一个大床垫或一个沙发。破拆后的金属被回收再利用,木头、布料、棕垫和皮料等热值高的成分被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

  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投用的同时,思明、湖里两区还建立了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收运体系,不仅开通了预约电话,还配套了专门的收运车辆。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开通微信、App等多种预约方式,服务居民小区。

  宣传教育为翼

  开展垃圾分类全媒体全阵地宣传

  垃圾分类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发动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为此我市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户外LED屏等媒体资源,进行全媒体、全阵地宣传;印发了50多万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手册》和100多万份宣传单入户宣导;组建了社区宣讲团和社区书院师资库,共对督导员、社区工作者、物业保洁员、导游等培训400多场36000多人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率先垂范,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宗教人士、志愿者积极投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小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等“八进”活动。全市已有9300多个党组织、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了垃圾分类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有220个单位及团体加入鹭岛巾帼志愿联盟服务队,开展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市民也踊跃参与,以快板、三字经、答嘴鼓、垃圾分类歌、环保舞蹈、亲子义工巧手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知识读本:全省首套垃圾分类统一教材

  今年5月以来,一本特殊的教材送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这是福建省首套关于垃圾分类的统一教材。教材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版本,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幼儿园以图为主,最有趣的是一张“垃圾减量分类游戏棋”,类似飞行棋,把分类垃圾的理念融入其中,譬如说,如果外出自带水壶,那么可以前进三步,乱扔垃圾则要退回起点。目前,已经有256所学校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有关学科考试内容,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全面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更自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

  要彻底改变人们的意识,从“娃娃”抓起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厦门市注重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树立垃圾分类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融入家庭、融入社区。我市还启动了“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向70多万学生家庭发放《致家长一封信》,搭建家庭垃圾分类评价体系,组织学生每周拍摄一张家庭垃圾分类照片,每月拍摄一个短视频,推广“暑期家庭垃圾分类行动卡”,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家校良性互动和社会反哺机制。

  督导员队伍:专职督导员达3300名

  我市设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去年10月,厦门组建了福建省首个市级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按照“各街道配备5名、社区居委会配备3名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各小区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督导员”标准,全市已配备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659名、专职督导员3300名、督导志愿者3324人。这支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坚持定时上岗、文明引导、规范引导、热情服务。通过“桶边督导”的模式,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大幅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越来越强,正确投放率也持续升高。

  教育培训:数万人接受专题培训

  厦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活动。市领导带头授课,专家学者专题辅导,还组建宣讲团开展全面培训,统一计划、统一教材、分层分系统组织培训;广泛发动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截至11月上旬,全市已组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培训80余期30000余人;已有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220个单位参与宣导普及;已组织督导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保洁员、导游培训累计约392场次36065人。

  法制护航为基

  出台实施全省首部垃圾分类地方法

  《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于9月1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省出台的首部关于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办法》共七章五十三条,主要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落实管理机制、建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三化要求、细化分类管理、做好制度保障,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办法》为最终实现全民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法制保障。

  截至10月底思明、湖里两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多人次,进社区186批次,劝导纠正违反生活垃圾分类行为4856起,查处生活垃圾乱倾倒行为11起,罚款8.45万元。《办法》实施以来,思明、湖里两区均已对违反《办法》规定的行为开出限期整改通知书。

  共同缔造为路

  增强市民“共同家园”意识

  厦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发动民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共同家园”意识。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厦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小区居民、督导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环卫部门、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垃圾分类的良好态势。

  共谋

  市委统筹、政府推动、社会共谋

  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坚持市委统筹、政府推动、社会共谋的工作思路。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会研究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工作方案;市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征求人大代表、社会各界意见;市人大开展十多次垃圾分类立法专题调研和咨询;市政协组织以垃圾分类工作为主题的协商议政并征集意见建议,实现决策共谋。

  共建

  发动全民参与 体现人人有责

  我市由公共机构带头,做好示范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妇女同志争做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和监督者,当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力军。我市还通过发动全民参与,从源头开始跑好垃圾分类“最初一公里”,真正体现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实现发展共建。

  共管

  垃圾分类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评

  我市制定出台了《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采取专业考核与第三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将垃圾分类工作推动情况,以占权重2%纳入对各区、各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内容。生活垃圾分类还被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评选标准。厦门还通过聘请督导员,发动社区退休老党员、热心志愿者开展桶边督导、开袋检查工作,探索建立“路长制”,实现建设共管。

  共评

  定期曝光违规行为

  厦门定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予以曝光,并跟踪纠正。垃圾分类管理部门在主流媒体设立咨询服务平台、公布咨询服务电话,就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市民群众通过社区自治平台、管理部门咨询服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反映所发现的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并由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反馈,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实现效果共评。

  共享

  居住环境改善文明底色彰显

  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开展厨余垃圾集中收集、封闭运输,小区二次污染现象明显减少。一些“脏乱差”小区和老旧小区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进行环境整治和设施提升改造,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市民的文明素养也得到提升,小区居民逐步养成了随手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厦门的文明底色又一次彰显。(记者 殷磊 吴海奎 通讯员 李文林)

【责任编辑:林玮佳】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