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安溪之变 ——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跨越启示录

2017-11-26 08:46:48  来源:福建日报
  

  1985年,安溪全县人均工农业产值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1/3人口的温饱成问题,是当时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

  一组数字昭示了安溪发展的喜人态势:财政收入1985年0.9亿元,2000年3.2亿元,2005年8.9亿元,2010年16.6亿元,2016年37.2亿元。16年时间,实现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

  转身的背后,蕴藏着安溪怎样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溪有何新目标、新作为?在全省各地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记者深入安溪县采访,一探究竟。

  理念嬗变

  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车辆、亮丽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忙碌的车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记者在安溪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感受到的是项目推动大发展的劲风热潮,读到的是千帆竞发进位赶超的信心和力量。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助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将全县经济舞动得生机勃勃。

  因2461座千米以上高山的阻隔,安溪曾与贫穷落后齐名。当改革的春风吹拂时,因观念固守、信息闭塞,安溪依然沉寂,在“等靠要”中,山河依旧,贫困依旧。

  安溪人意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解放思想、思变谋变。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的安溪,财政捉襟见肘,钱从哪里来?答案:多方筹措,“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1990年,安溪投入5亿多元,改旧城、建新区,城区面积扩展8倍;1992年,蓝田水电站动工;1995年,龙门隧道通车,山海终于相连……在“八五”期间,安溪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安溪人自筹超14亿元,向上争取1亿多元。

  1997年,安溪被评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2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04年,安溪投建全国县级自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打造与厦门港、泉州港1小时经济圈。

  “要把干群的思想解放到敢引一切能引的资金,敢想过去不敢想的事,敢做过去做不了的事。”县领导这样表态。

  引入民间资本,建设城东水闸桥,美化城区环境;社会捐资5亿多元建设安溪茶学院;在泉州率先启动“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发动企业家林秀成捐资3亿元投建三安大桥……

  大园区、大项目、大交通促进了大集聚、大市场、大流通。随着EC产业园、三安光电、三安钢铁、正丰数控等重点工程“开枝散叶”,安溪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外界看来,安溪可以躺在大园区、大项目铺就的‘席梦思’上坐享其成,而我们却为今后发展绞尽脑汁。”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表示。

  安溪的决策者每年带着项目走出去,一边考察学习,一边招商引资。仅去年,县主要领导就10多次带队外出。

  这样的引领,让一线干部全力拼。“今年6月我跑了好几趟上海、深圳和重庆,都为推介项目。”龙门镇镇长陈振仕说。

  即使经费紧张,安溪每年也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安溪传经送宝;PPT路演、企业研修班、清华大学企业总裁班、凤山讲坛……一场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持续展开,一颗颗思想解放的种子在干部、企业家的心田生根发芽。

  面对企业的调整压力和转型困境,今年,安溪出台“减负十条”。“计划减负金额高达5亿多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7,被媒体称作‘安溪秘笈’。”安溪县长刘林霜说。

  而先行踏出厦漳泉同城化产业领域第一步的湖里园、思明园,在“飞地”合作模式下,已有8家企业进驻,5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

  一次次思想的嬗变,开启一道道希望之门。从“以粮为主,以林为本,以茶脱贫,以果致富”到“工业强县,茶叶富民”,从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茶都到打造实力、大美、小康、活力安溪,从山区县变成沿海县到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挺进全国五十强……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高向荣表示,安溪将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指导,在改革中求出路,在开放中增后劲,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探索中保增长。

  路径蝶变

  早些年,安溪“无中生有”的块状经济很风光——不是藤的主产区,却孕育畅销海内外的藤铁工艺;不是矿产主产区,却是全省重要钢铁和水泥生产基地……然而,高耗能、高污染、高剩余,产业一直蜷缩在价值链底端。安溪人深思:如何调优产业结构?

  为保护青山绿水,安溪率先完成石材行业退出,关停全县所有涉石企业;立窑生产线、黏土机砖厂、造纸生产线、小水泥线,全部淘汰……

  安溪发展模式,正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落后产能退出了,土地盘整出来了,信息技术、光伏光电、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电商、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安溪形成“5+3”产业发展新格局:光电产业园、EC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园和2025产业园、中国南方水产城、卫浴新城。中国“光谷”、华东最大数据中心、亚洲规模最大数字媒体产业基地等具有“虹吸效应”的项目崛起。

  “与其说是机遇给了安溪,不如说是安溪抓住了改革发展的机遇,并敢于放开也舍得放手。”高向荣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这让全县人民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安溪破立结合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不对传统产业简单说“不”,不让新兴产业落地维艰。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安溪双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未止步。

  比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百茶割据,安溪县巧做加减法:减面积、减主体,加人才、加生态、加文旅、加国际化,力促茶业二次腾飞。同时,充分发挥茶叶的“酵母”作用,延伸产业链,推动茶业“接二连三”发展;家居工艺业抢抓“互联网+”先机,形成了“国际国内、线上线下”竞相发展的格局,去年产值再攀新高达108亿元;三安钢铁完成技改扩建,去年,销售收入298亿元,利润12亿元。

  “安溪的发展路径折射出,发展理念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发展观、政绩观的转变,是行动、项目的落地生根。”刘林霜认为。

  和谐聚变

  初冬时节,穿行在茶乡大地,切身感受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的“聚变”。

  千百年来,茶乡人民感叹山险路艰。30年前,安溪400多个行政村还没有一寸水泥道路。“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去县城还有高速公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我们农民往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福田乡白桃村的林瑞新开心地说。

  乡村在“聚变”,城市的“聚变”更是突飞猛进。1990年以前,安溪城区面积仅0.8平方公里,且“横直三条街、一间小百货、两处饮食店、最高四层楼”,可谓有县无城。近年来,随着县城中心城区“东拓、西进、南扩、北提”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广场、宝龙城市广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现代商圈、场馆所相继建成,30平方公里城区体量是30年前的38倍,300多幢18层以上高楼展示着安溪的形象之美。

  公共服务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物理变化”显而易见,而“化学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围绕“慢生活”理念,安溪投入5亿多元,新增城市慢道22公里和建设休闲广场14万平方米;先后投入10多亿元,建设一批公园,公园绿地231万平方米;投入3亿多元,建设大龙湖诗词长廊、茶都木栈道、湾美景观长廊、茶文化长廊、自行车道、步行道。

  “城乡一体化”这个看似有些抽象的词,在安溪群众的生活里很具体。古老的山城长大了、长高了、变靓了,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丽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荣誉成为她崭新的“名片”。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五年来,安溪在财政“蛋糕”的民生支出达17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0%。安溪主政者意识到,“金光闪闪”还不够,更要“幸福绵绵”;经济“蛋糕”大了还不够,民生“奶酪”也要同步。

  “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阶段、两个十五年’的部署安排,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安溪有信心、有责任在新时代再创新业绩,在新征程中勇当山区县排头兵!”安溪县领导说。(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

【责任编辑:林玮佳】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