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境界

2017-10-03 15:31:26  来源:瞭望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境界

  ▲“飞阅”厦门(姜克红摄/本刊)

  【中国道路“唯一选择”】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现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突出表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社会过度消费,也即“高消费”、“奢侈型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二是资源过度消耗,称之为“高消耗”。这是以消耗各类资源、特别是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高于人口占世界比重为前提,也是高消费的资源基础;三是污染过度排放,称之为“高排放”。这是以人均污染排放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其特征。

  在人类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达到美国人的化石能源消耗水平,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不是30.53亿吨,而是98.35亿吨,占全球比重也不是23%,而是令人瞠目的74%。即使中国人均达到日本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中国消费比重也将达到近37%,接近1950年美国能源消耗最高峰时的比重。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中国也走不通。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的发展道路,别无选择,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鞍钢告诉《瞭望》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道路已给出了明确定义,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又补充了三句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三句话非常关键,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全面超越。”这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又加上了“社会全面进步”,就构成了更加完整的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旨在超越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不只是物质现代化,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正在创新人类发展史上的绿色现代化。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西方物质现代化建立在“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基础上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意指人的现代化,二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理念,意指全社会的现代化。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对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激励人民的创造能力,为将来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对中国而言,这个“人”就是十几亿人民,他们一同发展、一同创造、一同创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壮丽场景,不仅正在改变中国,还将影响世界。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全体人民,既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多数人的富裕;二是逐步实现,包括“三步走”:第一步是人民富裕起来,第二步是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第三步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十九大即将开启中国全面现代化、奔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

  胡鞍钢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从来没有解决好第二步目标,更谈不上提出并实现第三步目标。“在全世界几千个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张、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世界最大的绝对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或中高收入社会,已经为南方国家消除绝对贫困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既然世界最大人口的国家都能够做到,为什么不可以向中国学习呢?这将是中国对南方国家所提供的最好的发展知识。”

  【影响世界的“中国道路”】

  “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因为它行动高效,决策果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为所有人带来积极的成果。”2014年5月,在华访问时,即将卸任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接受采访时流露了真情,“中国在不到40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亿万人民脱离贫困,还促进教育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阿富汗这样渴望发展、扩大教育和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失去30年发展时间的国家来说,这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道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认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把中国视为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他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想效法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当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扑面而来时,中国非但没有被深深卷入危机,还率先走出了危机阴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所实施的自主、可控的对外开放战略。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领悟到,向中国学习对外开放,主要是学习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比如,中国这些年在对待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功。陈学明认为,中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学习借鉴别人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我。“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开始聚焦于分析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完全丧失自我,而中国却没有失去自我。”

  “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展现的发展的渐进、有序和稳定的特点。”以陈学明国外考察交流所得而言,中国正在实施的一些战略与策略,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陈学明把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挑战,概括为“三大矛盾的加剧”:一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平等,随着进入全球化时代,发展到金融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使得剥削和掠夺空前加剧;其次,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态容量已接近饱和;再次,人的各种需求之间越来越不平衡,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日益尖锐的矛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开辟一条新路,为人类探索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因此,陈学明认为,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仅归结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这种认识肯定是肤浅的。当亚洲经济、世界经济出现危机时,体量巨大的中国经济充当了稳定的“金锚”,这无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的贡献。“但把中国发展的作用仅体现于GDP增长之上显然是狭窄了。”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他看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从“地域性现象”走向了“世界历史性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不仅是GDP的高速增长,而且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而在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的背后,中国人民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造就了人类全新的文明样态。”

  放眼观察当今中国,不仅要看到这个拥有13亿多人的大国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还要看到其如何力图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司空见惯的那种破坏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努力把蛋糕做大,还要看到其千方百计使做大的蛋糕惠及所有人;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注重经济发展,还要看到其如何注重民生的改善、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强调经济建设,还要看到其如何强调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在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还要看到其如何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置于突出的位置;不仅要看到中国如何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还要看到其如何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一代新人。“透过这些就能深刻地领悟到在当今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内涵。”

  他对《瞭望》记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对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对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如果这样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不论如何高估其对人类文明、世界历史的意义都并不过分。”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