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林海的壮歌 奋进的力量

——河北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2017-09-13 07:54:24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何祖谋

  □本报记者 何祖谋

  三代人坚守奉献,55年植树造林,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把黄沙遮天、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林海茫茫,青山不语,塞罕坝112万亩人工林海的背后,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有催人奋进的绿色奇迹。

  9月11日上午,河北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福建会堂举行。会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创业者、建设者和记录者,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凤庭,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退休职工陈彦娴,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代表、职工杨丽,承德市林业局调研员封捷然,河北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李巍,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二代务林人代表、党委副书记安长明等6位报告团成员,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翔实的事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生动讲述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让荒漠变绿洲的感人事迹,诠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曾是茫茫荒原、风如刀割之地。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在高寒沙地造林。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如今,林场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陈彦娴在讲述建设林场而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都已经长成了大树,当年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百万亩林海,我们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杨丽是林场279名80后、90后青年职工代表,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位女博士生。她像前辈们一样,以青山为伴,与绿树为友,在这片绿海中留下青春的精彩。她说:“到塞罕坝8年了,我从未穿过裙子。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与鲜花为伍,已经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融在了林海中。当鲜花铺满绿海时,花海,就是我最美的裙子!”

  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引发与会听众的强烈共鸣。塞罕坝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福建林业人。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场长曹必荣说,当前,我省正以新理念新思维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为林业人,要下大力气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培育优良种苗、改进造林技术以提升森林质量,为试验区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福建十大风口林场之一的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曾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海边沙地。如今,经精心造林,由木麻黄构建的一条12公里长的沿海防护林带形成绿色屏障,当地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百姓再也不受风沙之苦了。场长李茂瑾说,听了报告,想起东山县的老书记谷文昌立下“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志气,一扎就是14年,在贫瘠海岛上广种木麻黄,播下了绿色希望。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谷文昌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怕困难,把防风固沙的使命完成好。

  “在那样艰苦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一代又一代奋斗,始终无怨无悔,才有了今天的绿色林海、绿色传奇。”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柯靖听了报告,内心十分激动。她说,作为一名林业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塞罕坝精神告诉学生,让绿色奇迹代代传承下去。

  “55年来,塞罕坝三代人坚守在那里,同土地沙化作顽强的斗争,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万顷林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是最美的劳动者。”省总工会宣教部干部余旻昌说,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直面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踏踏实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