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盛会遇上一流学府 厦门大学师生讲述“金砖”故事
-
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塑像 邹家骅摄
人民网厦门8月26日电(陈蓝燕、邹家骅)8月底的厦门,整个城市洋溢着浓浓的“金砖”氛围,人民网记者在厦门大学实地采访了师生们,听他们讲述自己同“金砖”的故事。
志愿者:很多年后,我依然会很自豪
“22日,我们刚刚模拟了一遍如何接待媒体采访团。”来自厦门大学的厦门会晤志愿者徐玉青告诉记者,这是第二次模拟采访,接下来还有一到两次模拟。
厦门大学志愿者人数累计达到1100人,主要负责会场各地来宾的接待工作。“除了专业培训和形体培训,学校还安排了体能培训,每个志愿者每天还要跑步3-5公里。”厦门大学志愿者许添硕告诉记者,他自己也会加强外语培训,同时学习厦门会晤相关知识,包括各国的风土人情等。
志愿者高秋明是一位北方妹子,她说:“加入志愿行动后,我才知道,在厦门,有客人来,要先请客人喝茶。”她开心地向记者描绘老厦门的待客之道。
杨小燕参与的是厦门会晤相关调查项目。“参与实地调查之后,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厦门市民的想法。”杨小燕很早就加入了这个调查项目,“有幸参与到国际性会议,很多年后,我依然会很自豪吧。”
记者在现场实地观摩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发现这些青涩的大学生俨然有了职场人的模样。
-
南萤楼 邹家骅摄
外国留学生:这里跟家乡一样
厦门大学和金砖国家的情缘由来已久。
来自印度北部的留学生艾米,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念大三。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里的气候非常棒,不太热也不太冷,跟家乡一样。”到厦门不久,他很快就融入了这座城市,烧烤、海鲜、火锅,厦门人熟悉的美食都是他的最爱。
“我太爱火锅了!”一提到火锅,艾米激动得一连用了好几个“hot”来表达自己的喜爱。
艾米所在的厦门大学医学院,仅印度留学生就有两百多人。厦门大学与印度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近年来双方进行了多次人员互访交流。
随着厦门的开放开发,厦门大学对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有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大家一起学习生活,受益良多。”艾米笑着告诉记者,他正在学中文,下次再采访他的时候,应该可以不用英文对话了。
-
罗杨才烈士纪念碑 邹家骅摄
教师:厦门将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经超在厦门已经生活了十几年。最近,他正在做一项厦门会晤市民满意度调查报告。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一下飞机就直接赶到办公室了解项目调查进展。“这个项目于今年6月份启动,每个月出一份报告,将持续到今年12月。”陈经超告诉记者,厦门举办国际性盛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中,提升市民满意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交通、垃圾处理、绿化等均是市民关注的重点。今年4月5日,厦门首个“垃圾不落地”环保屋正式启用,迄今全市已有39个这样的环保屋。在厦门,“垃圾不落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城市面容焕然一新。
“随着厦门会晤的举办,厦门将迈向国际化大都市。”陈经超对厦门会晤充满期待。
-
烈士园 邹家骅摄
-
芙蓉隧道涂鸦 邹家骅摄
-
厦门大学教学楼 邹家骅摄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