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来自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报告

2017-05-24 15:31:49  来源:经济日报

  【扶贫工作手记】

  群众不脱贫 我们不撤离

  2015年10月份,受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选派,我入驻上滩村担任第一书记。

  随着入户调查的不断深入,上滩村群众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也更加坚定了我和队员们“群众不脱贫坚决不撤离”的决心。

  我先从小处着手,帮助村民办实事、解难题,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我在想,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一方面要依靠群众,更重要的是要在村里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巩固扶贫实效。

  为此,我积极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做到逢会必讲党课,并动员村党支部委员定期走访约谈党员,为老党员送学上门,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载体,将学习内容发送给年轻党员和在外务工党员。同时,充分调动村干部、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卸任村干部这四支队伍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村民们说,“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

  如今,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上滩村的村容村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群众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永远不走的扶贫驻村工作队”之根已深深扎进上滩村群众中间。思想脱贫的土壤里,发家致富的小苗正在生根发芽,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新风气逐渐在村子里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乘着国家扶贫政策落实的东风,依托上滩村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切实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积极主动从发展生态畜牧业向发展生态旅游业转变,打好绿色和谐发展牌。(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驻村第一书记 周丹文)

  【采访感言】

  难忘村民质朴的笑脸

  驻村调研20多天,最难忘的就是村民那质朴的笑脸。

  过去住在逢雨必漏、入冬必冻、号称全村最破烂的土房里,如今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住进宽敞的砖房,每天接待邻居的参观、道喜,52岁的单身汉赵永贵笑了;过去,逢年必忧、身背外债、遭人嫌弃,如今主动找活干、要活干,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赢得了村民尊重的代尕巴笑了;过去丈夫治病交不上医药费,娃娃交不起学费,甚至交不起电费,如今有了城里结对帮扶的“亲戚”,娃娃毕业找到了工作,用贴息贷款3万元发展中药材生意,脸上爬满皱纹的昝满贵姐露出了笑容。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笑容是从2015年10月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驻上滩村扶贫工作队到村后,一天天增多的。为了精准识别村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驻村工作队白天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晚上聚在一起学习扶贫政策,完成了83户贫困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他们为每户贫困户建立一本台账、每户提出一个脱贫计划、每户拿出一套脱贫措施。扶贫干部们说,脱贫攻坚路上,坚决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将一个贫困家庭遗忘。

  按照计划,今年上滩村将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对此村干部充满信心。但如何形成稳定的脱贫致富局面,让村民笑口常开是如今村两委班子考虑最多的课题。最近,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11个扶贫项目正在上滩村同步进行。这些项目完成后,村子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将发生很大改变,也将为全村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

  不久的将来,随着大通至克图高速路的穿村而过,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必将走进世人的视线,生态环境优势不仅愈发凸显,也将给村民带来增收希望。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