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东山县"田间学校":农民见干部 不叫职务叫"师傅"

2017-05-20 10:09:33  来源:福建日报
  

东山县"田间学校":农民见干部 不叫职务叫"师傅"

  18日,东山县前楼镇干部在为贫困户解答种植问题。

  福建日报5月20日讯(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吴志润 文/图) 18日,记者在东山县前楼镇采访时发现:下乡的干部每到田间地头,总有一些村民上前讨教农作物种植等问题。对这些干部,村民不是称呼其职务,而是亲切地叫“师傅”。

  说起“师傅”的由来,前楼镇党委书记沈添顺告诉记者,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镇干部都有承担挂钩帮扶任务。为提高贫困户的种植水平,镇里在东英村创办“田间学校”,目的是让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在田间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以提高群众种植能力;同时让一些不太懂农业的干部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帮扶能力。此后,“田间学校”慢慢成为干部与农民交流沟通的平台,干部渐渐地被农民称为“师傅”。

  东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翁添明说,过去办事都要跑到镇里去,如今有事在村里等着就行,“田间学校”一开课,什么事都能得到帮助。“去年,我种了一亩多苦瓜,光长叶子不长瓜。后来请‘师傅’到田里去‘看病’,开了方子,很快就见效了,那一季苦瓜我多收了1000多元。”

  据负责“田间学校”的副镇长林彤介绍,“田间学校”起初主要由县农业部门派专家授课,后来由县、镇农业干部与有经验的农民不定期授课。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授课时间视当季农作物生长情况而定。这种形式新颖的课堂,受到干部和贫困户群众欢迎,影响越来越大,许多非贫困户农民也加入其中。村民有事找“师傅”,干部有任务也与村民商量着干,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过去下乡心很虚,怕遇到农民请教病虫害问题,不得已只好打电话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年轻的干部张唯怡说,自大学毕业后来到前楼镇工作,许多农业知识都不懂。自从“田间学校”开办以来,他认真地跟着“师傅”现场学。现在,不再害怕下乡了,农民也亲切称他为“张师傅”了。

  在前楼镇,这种掌握一技之长的干部越来越多,很受当地农民欢迎。目前,该镇已在6个行政村创办“田间学校”,镇村干部掀起人人学科技、个个当“师傅”的热潮。

  前楼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总人口1.36万人。“田间学校”开办后,仅去年一年,当地农民平均增收近万元。全镇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人,2016年已脱贫162人。在东英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到目前已脱贫10户,预计今年内可全部脱贫。

  记者手记>>>

  “师傅”型干部多多益善

  记者近日在东山县前楼镇采访时,在田间也被当地农民误称了一回“师傅”。这次美丽的误会,让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当地融洽的干群关系和扶贫工作的实效。

  贫困户之所以贫穷,除疾病、残疾等原因外,主要在于种植水平不高、收益低下,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怎么办?前楼镇创办的“田间学校”,为干部与贫困户群众交流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在田间,讲课的干部不再是官员,而是群众信赖的“师傅”。同时,有经验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干部的“师傅”和无话不谈的朋友。

  农民是一个朴实的群体,当干部真真切切地帮农民排忧解难、实实在在帮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是不会忘记干部的。当干部被农民称为“师傅”时,透出的是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也许,“师傅”没有“书记”“主任”那样气派,但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精准扶贫,需要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的发展能力,也需要一批具备过硬本领、有资格被农民称为“师傅”的基层干部。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