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的新长征赞歌——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脱贫攻坚蹲点记
这是面向百年目标的新作为——创新思路,精准施策,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姓名:宁竹英;家庭人口:3人;致贫原因:丈夫车祸去世,儿子患先天性心脏病,女儿患脑炎,自己有眩晕症……”
井冈山大陇镇瑶背村,贫困户宁竹英家门口,一块红色小牌子上详细记录着她家的信息。
孤儿寡母,疾病缠身,想外出打工没人照顾孩子,想发展产业没有资金……宁竹英进退维谷。
脱贫攻坚进行到今天,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石朝乡,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遵义市唯一一个极贫乡镇。这里山高坡陡,平均海拔1200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全乡1.5万人中贫困人口占到20%。
22岁的付冲过去一直住在石朝乡浪水村的半山腰上,读书时早上6点钟就要起床,步行1个小时才能到乡镇。面对陡峭的大山,他常常问自己:出路在哪里?
打赢脱贫攻坚战,其难度不亚于长征中的冲关夺隘。
新的长征,必须要有新作为。
在井冈山,当地首创了“红蓝卡”分类识别机制,根据贫困程度将贫困户细分为“红卡户”(特困户)和“蓝卡户”(一般贫困户),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能住”的“建起来”。
站在政府代建的新房前,宁竹英掰着手指细数精准扶贫以来享受到的扶持:“政府出钱代建了新房,以扶贫资金为我入股黄桃和金融合作社,每年分红2000多元;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报销最高能达到90%;两个孩子上学都有补助……”
在遵义,当地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群众脱贫难问题,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异地搬迁扶贫行动。
2016年,付冲家从浪水村搬到乡镇移民安置点的一栋三层楼房里,一楼做了门面。“房子不漏了,交通也方便了,以后有了娃娃,上小学中学都在乡镇上,走路很快就到了。”细数搬出来后的种种好处,付冲对未来充满希望。
让贫困户长远脱贫,关键靠产业。
然而,贫困户没钱、没技术、没能力,如何发展产业?
在延安,一个“借鸡生蛋”的故事给出了答案。老伴患病,三个儿女年幼,刘学金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说起过去的生活,刘学金叹息道:“家里没什么收入,老伴离不了人照看,不能外出打工,想搞点养殖,连几百块钱都拿不出来。”
几年前,有人找到刘学金,说要“借”给他50只鸡,下的蛋按1元一个收购。“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半信半疑中,刘学金开始养起了“借”来的鸡。如今,他养了100只鸡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借”鸡给刘学金的人叫张春谱,是延安市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说:“我们的社员中,80%都是贫困户。贫困户养一只鸡一年能赚100元,他们不需要出村,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和很大的劳动量,只要‘下得了炕,上得了床’,至少能养50只鸡,而50只鸡每年就有5000元的收入。”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兜底保障也必不可少。
然而,仅靠低保,这个底却难以兜牢。
在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沟村,光伏扶贫的探索提供了兜底保障扶贫的新思路。
贫困户封树梅的儿媳妇郝建华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我手机上有个APP,可以即时显示总的发电量和每天的发电量。你看,还不到中午,已经发了11.3度电了,按1.18元一度电来算,婆婆坐在家里啥都不用干,今天已有13元的收入。”
她说,婆婆摘除胆囊后常年得吃药,有了电站,日常的药费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