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泉州籍人类学大师李亦园逝世 系“泉州学”奠基人

2017-04-21 08:55:03  来源:泉州网
  

  泉州网4月21日讯(记者 许奕梅 文/图)“深切悼念泉州籍著名学者李亦园先生。”4月19日下午,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在朋友圈发布李亦园辞世的消息,给泉州文学界带来不小的震动。昨日,泉州市政府代表家乡民众,向李亦园先生治丧办发去唁电,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李亦园,福建泉州人,1931年出生,1948年赴台,从事人类学研究至今,是人类学研究的代表性大家。而近三十年来,他以泉州乡亲和台湾文化使者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泉台文化学术交流的舞台,对“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最早推动两岸多领域学术交流的学者之一。

泉州籍人类学大师李亦园逝世 系“泉州学”奠基人

  李亦园李少园这对“海峡兄弟”2012年相会于台北,同年,《李亦园与泉州学》出版。(黄帆/摄)

泉州籍人类学大师李亦园逝世 系“泉州学”奠基人

李老先生(右)为泉州学研究所题词

  他与故乡的情怀

  时隔38年与母亲重逢 他跪行40余步

  1948年秋,17岁的少年李亦园在晋江古渡头,拜别依依送行的母亲前往台湾就学。岂料人为藩篱,山海阻隔,此一去40多年山重水隔,母子无缘见面。

  在熟识的人眼中,这位贡献卓著的学者内心,始终割舍不下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眷恋。“身为游子,李亦园先生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泉州纪录片导演陈家平回忆道。

  李亦园的胞弟李少园曾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家平作为他的学生,有幸聆听了李亦园老先生的故事,之后趁赴台工作之际,为李亦园创作了一部纪录片《故土情缘》。陈家平介绍,拍摄期间参观了李亦园创办的人类学研究院,整个建筑装修得如同泉州古大厝,让人备感亲切,也透出这位曾经只能隔海望乡的学者对泉州故乡的眷恋。

  在采访李亦园时,陈家平得知,李亦园在与母亲分别了38年后,于1986年在香港机场与母亲重逢。那一刻,李亦园跪行40余步与母亲抱头痛哭,用泪水倾诉骨肉分离近半个世纪的思念之情。

  直到1989年,李亦园第一次回大陆看望89岁高龄的母亲。李亦园曾回忆道:“1989年的中秋之夜是我们全家最高兴的夜晚,89岁的老母亲苦苦等了我40多年,终于等到我回家团聚。结果我仅陪伴她4年,她就逝世了。”

  爱用闽南语吟诗 喜吃泉州绿豆饼

  “伯父临终前语:‘阿母带吾去也’,遂安详而逝。”在接到伯父辞世消息的电话时,李亦园的侄儿李可丹哽咽失声。

  李可丹上大学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初见来讲学的伯父,就被他的传统文人风骨与儒雅气质所折服。此后多年里,李可丹的父亲李少园、姑姑李园生也多次到台湾和伯父一家团聚。“每次过去,伯父都让我们带绿豆饼去给他吃。”李可丹说,在台湾生活多年,伯父还是最喜欢泉州的特色小吃。“每次去看望伯父,他就喜欢用闽南语和亲人们交流,而他最爱用闽南语吟诵古诗,听来饶有韵味。”

  2003年中秋节,李亦园和弟弟李少园在泉州故居团聚赏月,李亦园望着天上的明月感慨道:“去时17岁,回来71岁。月是故乡明,饼亦故乡香。回家的感觉真好!”“那时他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林少川说。

  他对家乡的贡献

  他是“泉州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刚听到李亦园先生辞世的消息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心情十分悲痛。”林少川称,李亦园是他十分钦慕的学者,他对泉州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架构的确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林少川介绍,1989年李亦园首次回乡探亲时出席了学术座谈会,会上他认为“提出泉州学是可以的、可行的”,由此引起泉州文史界人士的重视,并开始了创立“泉州学”的探索。1999年在“海峡两岸泉州学研讨会”上,李亦园提出对“泉州学”的见解和定义,对“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02年,李亦园在《释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内在文化意涵》论文中,运用费孝通与之谈话中提出的中华文化具有“美人之美”特点的重要论述,得出了泉州人独具“海洋心胸、海洋性格”与“宽容并纳、百教共存”等文化特质,在充满文化纷争、宗教冲突的当前世界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的创意性结论。2003年,李亦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从大视野、大格局阐释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所具有的泉州文化精神,为新世纪“泉州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2年,泉州学研究所与泉台交流协会一起联合出版《李亦园与泉州学》一书,是对李亦园先生有关“泉州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

  他用闽南文化来解决自己的“双重身份”

  林少川介绍,李亦园先生的故乡情结,从他对泉州的研究程度中可见一斑。为更好地研究泉州人,他三次去往与故乡民风、习俗相同的地区——台湾彰化县“泉州厝”,前后住了一年半。为了解海外泉州华侨社会,他到马来西亚南部一个永春人聚居地,一住就是一年。

  李亦园还致力于促进泉台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他运用自己在台湾的声望和人脉,与泉州学术界进行多个项目卓有成效的合作。

  热爱故乡的李亦园以泉州乡亲和台湾文化使者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泉台文化学术交流的舞台。林少川回忆,李亦园应邀回泉出席第二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时,他在大会演讲:“过去我曾很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我是台湾人,也是泉州人,以往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解决双重身份,台湾与泉州都属于闽南文化,现在可以用闽南文化来解决我的双重身份。”他提出两岸应共同努力,通过合作,研究“闽南学”。他认为,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而闽南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台湾文化跳不出中华文化圈。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