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探索建立“343”扶贫体系 上下齐动手 力摘“贫困帽”
福州新闻网3月14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贫困户林义魁通过合作社成功赚到“第一桶金”,吴禹新在“春风行动”资助下摘掉贫困户帽子,卢清松凭借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望今年实现脱贫……作为我市唯一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永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精神,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探索建立“三项机制”“四种模式”“三个抓手”的“343”扶贫体系,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实现今年彻底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目标。
“三项机制”保驾护航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永泰县严格落实精准扶贫党政“一把手”责任,通过设置综合协调、村财增收、产业脱贫、公建提升、造福搬迁、社会救助、资金筹措、督导检查8个工作组,建立起精准扶贫统筹协调机制,每周召开例会,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为搭建起内引外联并举、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平台,永泰通过“1+3+N”帮扶机制,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位县处级领导挂钩,每个贫困户有县、乡、村三级干部挂钩,每个贫困村有省、市、县挂职干部,企事业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力量帮扶。
此外,该县出台了脱贫攻坚鼓励激励办法和问责办法,建立双向考核机制。纪检、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4个督查组,开展每月一次的常态化、拉网式督查,排名末位者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出面约谈。对扶贫工作成效突出的,运用一线干部考察机制,优先提拔重用;对作风不实、落实不力、扶贫工作滞后的,坚决予以问责。
“四种模式”综合施策
机制完善后,永泰县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产业增收、资产收益、“合作社+”和“领头羊”等4种模式,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实现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以梧桐镇春光村为代表的20个乡村,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每年可望增加村财127.72万元;嵩口镇借势乡村旅游热潮,为贫困户提供手工艺培训,通过销售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岭路乡发展农家乐30多家,带动就业100多人,创产值500多万元;同安镇官路村采用企业带动方式,把贫困户吸纳到花卉苗圃产业链上,为贫困户搭建平台,安排就业,每户贫困户增收4000元至30000元……依靠产业增收脱贫的思路,已在永泰多个乡镇生根发芽。
在同安镇连山村,通过“资金入股”和“山地入股”,85户村民全部入股由乡贤成立的永泰思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当起了股东。留守村内的妇女老人通过为公司种植的油茶、金线莲除草施肥,每月就可领到近3000元工资,成功走上脱贫路;大洋镇名山生态有限公司集中流转30多户贫困户约180亩田地,用于种植百香果和鱼腥草,每亩每年创造租金收益600元。贫困户手中的土地资产,逐渐变成“摇钱树”。
同安镇占柄村成立的泰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17户贫困户纳入产供销体系。洑口乡成立的紫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扶贫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下种植,吸纳他们到合作社就业,促进了增产增收。
在长庆镇长庆村,今年又扩大了果树种植面积的原贫困户吴禹新,正计划申请生态农场,以“领头羊”的姿态,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三个抓手”凝聚合力
永泰县还依托结对帮、智力扶、结对助“三个抓手”,搭建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工作平台,做到既挖掘潜力激内力,又借助外力聚合力。
2016年9月,永泰县扶贫开发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吸纳了174名企业家和社会热心人士成为会员。协会成立以来,已筹集各类资金200万元。通过积极对接挂钩帮扶单位,福州软件园永泰分园顺利落地,10个乡镇与鼓楼区镇街对接开展扶贫结对。
扶贫重在“扶智”,通过实施“春潮行动”“雨露计划”,一大批贫困户成功掌握了李果、油茶、花卉苗木、蜜蜂等种养技能,顺利走上脱贫路;在县电商协会的推动下,“中国特产·永泰馆”等网店落户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让农民坐在家里也能当“老板”。通过成立永大教育基金会等8家民间公益基金会,教育扶贫力度持续加大,目前已发放奖学金150余万元。
与此同时,“光彩事业”“希望工程”“幸福工程”“联村扶贫”“榕商联村”等项目援助,也让岭路乡云山村、梧桐镇埔埕村等一批贫困乡村找到了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