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罕见2月3日立春 上次出现是120年前下次出现4年后

2017-02-04 09:21:04  来源:厦门日报
  

罕见2月3日立春 上次出现是120年前下次出现4年后

  山樱花开得红艳艳。(本报记者 黄少毅 摄)

罕见2月3日立春 上次出现是120年前下次出现4年后

  厦门街头炮仗花开得艳,引孩童雀跃欢呼。(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罕见2月3日立春 上次出现是120年前下次出现4年后

  文曾路上的山樱花引市民观赏。

  本报讯 (记者 廖闽玮)昨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又是今年的立春。在闽南地区,无论是立春,还是正月初七,都有不少有趣的习俗。

  这个立春挺特别的,本报曾报道过:这个鸡年包含两个立春日;而且2月3日就立春,此前罕见,上一次发生是在1897年。

  2月3日立春 上一次是120年前

  关于今年立春的时间,社会上流传着三个版本,有的说是2月3日,有的说是2月4日,还有的说是2月5日。天文专家表示,按照紫金山天文台权威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立春的准确时间为2月3日23时34分。

  为何会出现这些不同说法呢?这是因为,2月3日的立春在此前很罕见,上次发生还是120年前,也就是1897年。据悉,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间,立春的日子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不过,此后2月3日立春就会渐渐多起来了,本世纪的一百年,立春只有2月3日和2月4日这两天,没有2月5日。据天文学家称,2月3日立春,今年至2100年,平均每4年就会出现一次,下一次会出现在2021年。

  游春牛做春饼 闽南立春习俗多

  本报资深地理编辑、民俗专家卢志明说,闽南地区留存有许多带有浓厚农耕印记的立春习俗。比如“游春牛”,又叫“迎春牛”“鞭春牛”,立春这天,每个村都会选出一头最健壮的耕牛,将它“披挂”打扮起来,在村里游行。也有些地方使用纸扎的、类似花灯的“纸春牛”,村中男女老幼都跟在“春牛”身后,放起鞭炮,赶着行走,寓意开春有个五谷丰登的好光景。

  厦门市社科联顾问彭一万介绍,闽南地区还有许多立春的民俗。比如“吃春饼”“买春花”。立春时节,闽南人家会做类似薄饼或春卷的“春饼”,也有小贩采集春天的鲜花,或用纸扎成“春花”来叫卖。

  此外,一些村庄还有摆“蜈蚣阵”的习俗。所谓“蜈蚣阵”,就是家家户户将家中的孩子打扮成各种戏曲人物的扮相,由家长扛着出门,聚在一起摆成“阵头”,为孩子求好运。“我五年前在海沧见过200多个孩子组成的‘蜈蚣阵’,每个孩子都坐在板凳上,由父母和爷爷奶奶四个人扛着,场面非常壮观。”彭一万说。

  初七也有习俗 要吃鸡蛋煮面线

  除了立春,昨日也是农历正月初七。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在这一天,古人有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等习俗。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人日”这天,要戴人胜以迎接春天到来。“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就反映了这一习俗。

  彭一万说,在闽南地区,“人日”的习俗是吃鸡蛋煮面线或海蛎煮面线。闽南俗语“鸡蛋煮面线,好人来作伴”“面线煮海蛎,好人来相交”等,都体现了这一习俗。另外,闽南农村还有在初七祭拜土地公的习俗。

  【释疑】

  为何立春日子不同?

  据天文学家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回归年和公历年的微小差异。目前测得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2日,比公历平年(非公历闰年的年份)多出0.2422日。这就导致公历平年的时间略微超前于太阳在黄道的实际位置。目前的节气是根据回归年长度按24份平均分布的,这就意味着用公历时间标注的节气每年都会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推迟5-6小时,闰年又会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提前24小时。现行的公历置闰方式只能尽可能减小公历与回归年的数字差异,但无法做到完全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偏差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节气提前一天的情况。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